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痛悼红学老友曾扬华

已有 977 次阅读 2024-7-29 09:27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痛悼红学老友曾扬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729日发布(35019号)

曾扬华教授是我们的老友,上世纪70年代中老吕和曾扬华在红楼梦校注组工作起,至今和我们有半个世纪的交往。

今天凌晨看到南方日报报道,728日早上,他在广州的医院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9岁(1935.1-2024.7.28),这使我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71日还看到老曾发来的微信,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记得今年春节期间217日,老曾和我们还通话26分钟。他讲话的声音很弱但思路很清晰,他说:

“安年、启祥,给你们拜个晚年,如意吉祥,我近况不太好。身体很虚弱,走不动路,只能坐在家里,有时候拄着拐杖。在家里转转,下不了楼,更糟糕的是眼睛不行,不能阅读,更不能写东西。有时候看看报纸,只能翻翻大标题。这是人老了的象征,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听其自然。你们多好啊,很高兴你们还能出来活动。请多多保重,多多保重。”

老吕在电话里对他说:

“老曾,听到你的声音,很亲切。我也不如以前了,大约一年前,得了乳腺癌,不手术,服一种进口的药,一天一片,基本控制住了。副作用是发燥多汗。如今腿脚也不行,极少下楼,需人陪伴。老是不可阻挡的,但願你我互勉,度此难关。老黄比我強,我依仗他。他还能自由行动。小胡好吧,她家里人多,可以帮忙。我们请了钟点工,.帮清洁和做午饭。故友日稀,千万保重。”

自那以后,他发来的微信就有20条之多。内容充满家国情怀和老年保健信息。如果从20181月建立微信起算,老曾发来微信信息合计有200多条,京穗两地老友间共患难,享资讯,期盼老而康。

 

记得20223月下旬,我将《痛悼郭小湄老友》的博文传给他。他回复道:

“安年启祥,得知郭小湄过世的消息,颇为意外,也很伤感,更是十分无奈。人生就这么一回事了。你们都好啊!多多保重!我还在与带状疱疹抗争,很烦!!”

老吕看后写道:

“老曾,不願告诉你老友的噩耗。

在我,是什么都不想说。只是老黄还有那分写博文找旧作的心绪。

知你为泡疹所苦,但祈摆脱。

彼此保重。我的心绪一直低落,靠老黄撑着。

老曾写道:

启祥,这个世道许多事情难以言状,不如先把它放一边,不必管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至关重要。健康第一,健康第一!

 

老曾是参加红楼梦校注组工作的老人,为了核实1975秋一张校注组成员东陵之行照片的日期,我将博文发给他求证,以期补充。

老曾回复写道:

“这张照片是在东陵,不是西陵。照片中原来有十二三人,有些家属也去了。好像俆潮也去了。

老吕是因晕车中途返回的。

校注大字本前五回征求意见除了南行一组外,还有李希凡,刘梦溪,胡文彬,曾扬华四人的北行组,去了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疫情前,我们的广州之行都要到中山大学看望老曾和小胡,和他们叙旧,於是也留下和老曾、小胡夫妇的难得的忆旧照。

老曾一路走好, 小胡节哀。

1

 微信图片_20240729090127.jpg

2

 DSCN3601.JPG

3

 DSCN3604.JPG

4

DSCN3601.JPG

*********************************

著名红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曾扬华逝世,享年89

2024-07-28 14:02 来源:南方+ 

  据悉,728日上午,著名红学家、原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曾扬华逝世,享年89岁。

                                              DSCN8681.JPG

著名红学家、原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曾扬华。

  曾扬华生于19351月,笔名石宇,是江西泰和人。195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教授、系主任,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扬华著有《漫步大观园》《末世悲歌红楼梦》《钗黛之辨》《红楼梦新探》《澄明集》等著作,并曾参与《红楼梦》《西游记》的校注工作,造诣颇深。

  据了解,红学的第一大公案是宝钗与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曾扬华《钗黛之辨》一书便是对这个公案集中考察与辨析的尝试之作,也是红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研讨此问题的著作。

DSCN8682.JPG

《钗黛之辨》。

  曾扬华用了很长时间思考这个永远扯不清的问题,他说: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钗黛十论》一文(《红楼梦新探》,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后,对此问题也断断续续地有些思考。可以自幸的是,不管是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问题,在几十年里,这些文章所秉承的理念与意趣却始终如一,从未改变,或许这些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坚守吧。

DSCN8683.JPG

《红楼梦新探》。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图片】源自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44215.html

上一篇:我的记事本、教学本、工作本记叙兼任北师大历史系77级班主任工作(1982年)
下一篇:我在77级同学会上一次讲话提纲(1981.2.20)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