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第二册)【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
【文史综合研究藏书】(WSZH编号第64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年10月21日发布(第28620篇 )
2019年1月6日-2021年5月31日笔者整理并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了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吕启祥在纸质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黄安年美国问题中文藏书、吕启祥藏书《红楼梦》研究书目等目录。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我们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是一个普通教学和学术工作者学术探索历程的文字记录。对于笔者通过网上广泛征求有意接收的单位达成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自2021年6月1日开始集中发布我们藏书中的《文史综合》部分书目,这些书目不包含已经发布上述目录。《文史综合》部分书目按我们的藏书情况大体上:
文史综合书目(WSZH)目录
WSZH0 工具书
WSZH1 哲学类
WSZH2 政治类
WSZH3 历史类
WSZH4 经济类
WSZH5 科技类
WSZH6 文学类
WSZH7 教育类
WSZH8 地理类
WSZH9 其他类
需要说明的是藏书分类是主要为便于个人所藏图书的查找。本书目客观叙述该书出版基本信息,内容评价见仁见智,也不涉及发布人的学术观点。
现在发布的是【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周郁年标点,校阅潘裕章,《古文观止》(第二册)【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文史综合研究藏书】(WSZH编号第6424),大达图书供应社印刷厂850X1168MM,14印张,1934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一册132页, 第二册174页, 第三页164页,第四册164页,定价2元。
第一册,标译大意;目录,卷一—卷三;二册。 卷四—卷六; 三册卷七—卷九; 四册 卷十—卷十二。
****************************************
照片10张拍自【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第二册)【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文史综合研究藏书】(WSZH编号第6424)
1,
2,
3,
4,
5,
6,
7,
8.
9,
10,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1]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 [2]
文学体裁 散文集
字 数 130000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3]
二吴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和明代散文。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清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古文观止》吸取明代选家(如金圣叹)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 [4]
古文观止
二吴又对选文作了新的评注: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3]
评注也取吕、楼、谢、唐、茅、金之说,而用楼、茅、金三家见解最多。多数评语是直接过录,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等的总评即全抄自楼氏选本。有过录部分文字以作评的,如《捕蛇者说》《愚溪诗序》总评一半文字取自楼氏选本。《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总评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选本。《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臣论》《寄欧阳舍人书》的总评,就是对茅氏评语的发挥。《前赤壁赋》的总评是对金氏评语的改写,《超然台记》的总评是以唐顺之评语为骨架。还有些评语是将诸家之说糅为一体而出以己说,如《岳阳楼记》《读孟尝君传》《喜雨亭记》的总评即合用楼、金之论而言。这种择优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评点时用得更多。如《留侯论》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吕氏批语,而“且其意不在书”下批“深人一层发议,此句及一篇之头也”则取用金氏原批。二吴这样“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是因为他们认为“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 [3]
卷一·周文一 | ||
篇次 | 篇目 | 出处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卷二·周文二 | ||
篇次 | 篇目 | 出处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卷三·周文三 | ||
篇次 | 篇目 | 出处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卷四·战国文 | ||
篇次 | 篇目 | 出处/作者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卷五·汉文一 | ||
篇次 | 篇目 | 出处/作者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卷六·汉文二 |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卷七·六朝唐文 | ||
偏次 | 篇目 | 作者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刘禹锡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杂说一(龙说) | |
十九 | 杂说四(马说) |
卷八·唐文 |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卷九·唐宋文 |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卷十·宋文一 |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卷十一·宋文二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卷十二·明文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古文观止上下册
起初,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劝他们“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因此,才“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书稿编好后,即寄往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请吴兴祚审阅。吴兴祚“披阅数过”,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为有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节为书做序,且“亟命付诸梨枣”,就有了《古文观止》最早的刻本。 [7]
《古文观止》所选的文本,都是古代历史长河中优选下来的佳作,这些作品或雄浑潇洒,或俊逸清新。入选作品的题材虽然广泛,但都内容充实,情真意切。 [8] 《古文观止》突破了分类选编容易流于琐细的局限,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性选本。取文能够大致反映古代散文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风格的概貌,给读者以中国散文史的整体观,既将历代传颂的名篇尽可能选入,又重点突出,衡文标准力图思想与艺术兼顾,尽量避免重理偏向或重文偏向。作者仍然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思想这一点放在首位,“异端邪说”是不可能入选的。在每篇之中、之末有夹批或尾批。 [9]
1、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选择了那些可以代表其思想与艺术风格的篇章。《左传》是《古文观止》选的最多的一部书,此书选的《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等,都反映了《左传》的这一进步倾向。《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81篇,基本上能代表他们的特色。即使是个别篇章的入选,也往往能代表写作者的精神风貌。如《过秦论》、《治安策》,显示出贾谊的才气横溢,议论深切;前后《出师表》,反复致意,可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贞;《岳阳楼记》,立意高远,情景交融,反映出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与文章风貌。 [4]
2、对同一体裁的作品,入选时能从不同角度着眼,因而很少雷同单调的感觉。《古文观止》选录书信19篇,但大多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文并茂。有的曾影响了一代的重要决策,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有的发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张,如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有的是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如马援《戒兄子严敦书》;有的是才智之士内心的不平,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有的深刻讽刺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如宗臣《报刘一丈书》;有的实际上论述了一种专门的文体,如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写法上也变化多端,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反复隐喻,不能自止,几乎可以听到蒙冤哭泣之声;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险语惊人,蹊径独辟,用独特的议论开导友人,可以使人破涕为笑。同是干谒的书信,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豪放侗傥,没有乞怜之态;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通篇用一个比喻,反复形容自己的才能与处境,恳求于人而又自负甚高。《古文观止》中,杂记(主要是景物记)分量很重,达27篇,而且各具特色。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寄托着自己放逐蛮荒的悲凉身世,把山水游记与抒情散文结合起来,含义深隐,别开生面;王禹偁的《待漏院记》,抓住人物片刻间的思想活动,着力渲染,解剖灵魂,披露肝胆,又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刻画了两种政治品质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这种写法已开了《岳阳楼记》的先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句是记亭,又句句是写政绩,句句是抒发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排句散行,从容委婉;苏轼的《喜雨亭记》,抓住“喜雨亭”三字,反复发挥,文情荡淉,笔法灵活,最后归结到及时雨贵于珠玉,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小见大,结构严谨,从游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学问、创造事业的大道理;等等。 [4]
一、完全不收先秦诸子,说明作者未能摆脱《文选》的束缚,其观念已落后于唐顺之。
二、对叙事文重视不够,选史部之文多取其中议论文字,这可能是因为明清科举考试只考议论文不考记叙文之故。
三、南北朝只选一篇,金元完全阙如,致使通史性选本中间缺了两段。前者可能由于仍然轻视骈体,后者可能是学力不够。 [10]
《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 [7]
近代文学家鲁迅:“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11]
《古文观止》最早的版本,有映雪堂本等。五四运动以后,在上海等地出版了多种“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共有四种:上海沈鹤记书局署做肃房编译室著的一部,广益书局印行署名陆文昭译的一种,署名宋晶如译注的一种,署名许啸天译注的一种。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吴乘权所撰《例言》。 [7]
吴楚材(1655~1719),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人。幼受家教,勤奋好学。16岁时,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疾愈,学问大进,在家设馆授徒。曾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与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
吴调侯,为清朝康熙年间人,籍贯属绍兴府山阴县。与其叔吴楚材二人均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都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因合编《古文观止》而留名后世。 [12]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1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2. 吴楚材经典联璧 那秋生 .网易[引用日期2018-06-21]
1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4-23]
谭家健著.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第651页
12. 吴楚材经典联璧 那秋生 .网易[引用日期2018-06-21]
1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4-23]
收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