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之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Know

博文

正能量:我们的未来比想象的更好

已有 31570 次阅读 2013-4-24 23:3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未来, 正能量

去年读过Peter Diamandis和Steven Dotler合著的新书《Abundance: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颇有收获,这篇读后感在我的笔记本已经躺了半年多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野心家”

本书的作者Peter Diamandis是一位“野心家”。人们常说,只有天空才是极限。但对于Peter,浩瀚的太空也阻挡不了他的脚步。


Peter是MIT本科、哈佛医学院的博士,但是,他从小的梦想却是太空探索。于是他在1996年创办了X Prize基金。X Prize基金通过设立巨额奖金来激励人们探索最前沿的科技。比如Ansari X PRIZE,奖励第一个能在两周内两次发送运载3人的飞船到100公里太空的私人团队1000万美元奖金,该奖项在2004年已被Mojave Aerospace Ventures获得。又如Google Lunar X PRIZE,奖励第一个能将月球车送上月球、移动500m并能传回高分辨率的视频与照片,将获得2000万美元奖励。如今X Prize基金不断扩大,已有7个项目,涉及到太空探索、基因技术、医疗仪器等多个领域。



Peter还于2008年创办了Singularity University (SU)并担任主席。SU位于硅谷,每年招收约80名学员,邀请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为这些学员授课,比如人造生命之父Craig Venter、互联网之父Vint Cerf、比尔盖茨等。SU的宗旨是要为解决全人类的难题而努力。


2012年,Peter又宣布创办了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目标是太空采矿。而这个创业公司众多和他一样疯狂的亿万富翁们的资助,比如Google的创始人Larry Page、Google董事会主席Eric Schmit、曾潜到10000米深海的卡梅隆导演等。


看到Peter Diamandis的这些个人经历,就会让人想到同样经历传奇的Space X创始人Elon Mask,不禁让人感慨世界似乎需要这么一群充满“野心”但又有激情的狂人们来推动。


可以想象,他的这本书立点非常高,就是瞄准了人类的未来。


二、悲观厌世的生理基础

2011年小悦悦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冯小刚评论小悦悦事件说,“冷漠早就在我们的民族性里”,“只不过是因为过去通讯不发达,传递不了。事实上,这种冷漠在我们的民族性里,是源远流长的。” 我不认同他所说的“民族冷漠说”,但他提到通讯的影响,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们似乎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昏暗了:坑蒙拐骗拜金主义到处盛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人冷漠政府行恶到处可见……有微博网友说,“自从上了微博,我觉得整个世界从此变得黑暗”。


这个世界真的只有这些黑暗吗?答案肯定不是的。我觉得人们感到悲观厌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暴露在更多的信息中,而人天生倾向于接受冲击力大的信息,而负面信息对人心理的冲击更大,于是本能地更容易接受负面信息,从而导致人们对世界产生一种片面的印象。


但我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人什么要去接受负面信息,直到年初看到了Peter的TED演讲 “Abundance is Our Future”,才终于知道了这其中的生理基础——人大脑中的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是人体对危险预警的核心组织,其机理是让人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产生恐惧害怕情绪,并留下恐惧的记忆,从而警惕未来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在远古时代,人类在户外行动,受到其他野兽的攻击的几率非常大,因此杏仁核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构成危险的事物形式与概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战争、社会动荡、车祸、空难等小概率事件。然而,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更喜欢报道流血事件,更喜欢追踪负面新闻,哪怕事件出现的概率很小。但杏仁核只能接受危险信号,却不能区分概率大小。因此,我们便会认为这些危险遍布四周,时刻处于一种警惕状态。

30483354694e36415931.jpg

那我们的世界与过去比真的变得更糟糕了吗?让我们来看一组今天与100年前相比的数据:

  • 人均寿命   —— 提高 2X

  • 人均收入   —— 提高 3X

  • 婴儿死亡率—— 下降 10X

  • 食品成本   —— 下降 10X

  • 电力成本   —— 下降 20X

  • 交通成本   —— 下降 100X

  • 通信成本   —— 下降 1000X

显然,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组数据是当代美国穷人的生活:

  • 99%有电力、水、卫生间、冰箱

  • 95%有电视机

  • 88%有移动电话

  • 70%有汽车和空调

而这些生活用品,即使是100年的的超级富豪们,也都不敢奢想。所以Peter认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已经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提高,人类不应该再如此奢求,降低期望也许会让人类缓解杏仁核带来的恐惧,增加幸福感。


Peter认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我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将人类互联起来,未来将有30亿新网民加入,这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因此,Peter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他认为未来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好


然而我并不完全认同Peter的观点,甚至心存一丝顾虑,因为Peter只展现了信息技术的正反馈,却忽略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一方面能放大人类的创造力,但另一方面也在放大杏仁核的作用。如今,人们能接收到的负面信息比传统媒体时代要多得多。客观上,这起到了有效地监督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人们期望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社会是否真的可以达到?社会的进步有终点吗?在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理想社会前,杏仁核将使人们长期处于警惕状态,很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因此有网友说,“中国社会各阶层好像完全是断裂的,看微博感觉明天就要起义了,去菜场兜一圈又发现一百年也不会革命。”我想,这正是网民们的杏仁核作用被微博放大了的一种表现。


面对海量信息,我们能战胜大脑中的杏仁核吗?能做到理性客观地观察分析这个世界吗?对此,我又是乐观的。虽然杏仁核的进化速度远赶不上信息爆炸的速度,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


三、指数型技术

周围的朋友同学很多都是Geek,大家都热衷于钻研技术。如果跳出某项具体技术,从更广阔的时空来观察技术本身的发展,就会发现技术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我以前写的《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文章中引用了美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分析了19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从而得出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互动的一些规律。而《Abundance》给读者呈现了另一条有趣的规律——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都是指数发展型技术(Exponential Technologies)


在科技史上有很多成功利用这条规律预测未来的例子。例如1953年美国空军分析了从1911年飞机发明到1953年之间飞机器加速技术进展,发现飞行器发动机的加速度增长是指数发展的,并预测1970年左右人类便能登上月球。要知道这个判断是在1953年做出来的,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登上月球至少还需要50年(2000年左右)。


摩尔定律是大家都熟悉的另一个例子。1965年Godern Moore在一篇文章中画了一张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单元晶体管数目的对数坐标。Moore仅仅通过1959年到1965年的5个点就画了一条直线,并且以此预测未来10年(到1975年)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当时Moore做出判断——在未来10年,晶体管数目将每12个月翻一番(后来修正为每18个月)。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能用来预测未来十年的半导体技术发展趋势,但神奇的是,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摩尔定律在过去的50年里都有效,并预计还会持续到至少2020年。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定律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数据支持的。所以,要寻找哪个领域能不能打开新天地,那就需要找到对应的技术有指数发展的潜力。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判断,尤其是在潜伏阶段。正如《Abundance》书中所说,人们能很容易判断出1->2->4->8……的变化,但却不容易判断出0.01->0.02->0.04->0.08……的变化。


Ray Kurzweil是指数型技术观点的支持者,他据此观点写过几本预测未来的书,后来都被证实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比如1999年的书《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When Computers Exceed Human Intelligence》书中预测了2009、2019、2029的技术发展,其中2009年中的108项技术有89项实现了,另有13项已逼近他的预测。而Kurzweil自己在选择研究项目时也很注重这条规律,研究领域非常杰出,获得了1999年美国技术领域最高奖——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这种类似的定律很多,比如最近扎克伯格的社交分享定律:根据Facebook统计数据,社交分享信息量以倍数增长,今天分享信息总量是两年前的两倍,从现在开始后的一年,用户所产生的信息分享总量将是今天的两倍。这也就是能解释社交网络能如此之火的原因,因为信息分享量也是以指数发展的。


四、指数型技术的启发

正如“NP=P?”问题暗示,验证一个问题要比求解一个问题更容易(我相信NP<>P)。所以我们可以去主动验证:当我们有一个技术或想法,我们可以去验证这项技术是不是指数发展的。如果技术本身(比如社交技术)并不是指数发展的,那么它的市场容量是不是足够大,能支持用户指数发展。这方面,我能明显感觉到美国很多人都在强调未来将有30亿新网民,所以大家对互联网发展都很乐观。

那么具体哪些领域有可能是指数发展的呢?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基本物质满足后,就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然后就希望能保持健康来享受这种物质精神生活。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实市场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些贫穷的人们最迫切的需求是物质的,而一些稍富裕的人(如中国的中产们)则会追求精神方面的诉求,更发达国家的人们则在追求医疗健康,比如美国。也许在这些方面都蕴藏着指数型技术:


1)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廉价的电子产品以及服务是有很大的空间。前段时间听到Google的Eric Schmidt的一个报告,他说道未来世界是互联的,所有人都将互联起来,而且未来将有30亿人加入到这个网络中,这会带来非常大的机遇。按照上面的理论,这蕴藏了用户指数发展的潜力。


2)对于富裕人群,主要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会很大空间。比如之前的Instergram就算是这一类新兴服务吧,现在大多数创业人员也都集中在这个层次。而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各类传统服务业也是很好的方向,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在线教育。


3)医疗业在发达国家必然会越来越重要,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美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是领先世界的,他们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比其他国家更大。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对医疗研究的投入看到。美国对基础学科的投入以NFS为主,每年大概70亿;但有一个专门医疗研究机构NIH,每年的预算超过300亿美元。很多医疗成本都很高,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导致很多成本在急剧下降。很明显的就是基因测序,10年前第一个人类基因耗资15亿美元,而如今已经能降到1000美元以下。而以前的实时监控仪器往往要上万,但现在几百美元就可以。觉得这类技术现在就处于在1.0以下以指数发展,人们还没有明显感觉到;一旦突破1.0,它们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4166-683703.html

上一篇:世纪图灵纪念
下一篇:How to identify a research problem
收藏 IP: 173.71.95.*| 热度|

5 覃伟 朱豫才 罗春元 魏国 文克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