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学导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重大突破(1983)
【本文在1983年全国人才学理论讨论会交流】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相当严重地存在着传统教学观念---只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开发学生智能, 流行着“注入式”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独占四十五分钟”,这是学生负担重、教学质量低的严重弊病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基本原因之一。近年来,大中小学的学生要求改革教学法的呼声相当强烈,许多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领导,也在不断探索、试验。“学导式”教学法,在总结各种能够教学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试验。它适应“知识爆炸”和“智力开发”的时代要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呈现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学导式”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改革
近年来在全国许多省区实验的“学导式”教学法突出抓了“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来进行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讲授,学生听受”的传统教学法的根本改革。
这四个环节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如下∶
(一)自学∶参见02基本理念 二、2、A1]
(二) 解疑 :参见02基本理念 二、2、A1]
(三)精讲(示范)∶ 参见02基本理念 二、2、A1]
(四)演练(复习、作业、实验操作、改错、做小结)∶参见02基本理念 二、2、A1]
各地的实践证明,“学导式”教学法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它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它能充分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扬教学民主;它能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并在练习操作上和实践活动中提高技能,它能使学生肯“学”,会“学”,掌握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的智能,在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中获得普遍开发;总之,它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习惯的教学法--“注入式”的根本改革。这种教学法,认真实践,三个月就尝到甜头,半年能初见成效,一年即可大见成效。可以较快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及时反馈;教师因材施教,把关诱导。
二、“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与基本特点
“学导式”教学法,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论原理与思想。它的方法与基本特点,可以概述如下∶
1、 先让学生自学,预习教材,主动探求新知识,从中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久前,辽宁省海呈现总结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自学、发现、精讲、多练”的新路子。
②自学是基础。对低年级,教师可帮助学生拟出自学提纲,在前一天或当堂用小黑板揭示给学生。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这是“学导式”教学法的本质特征之一。
事实上,学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感兴趣的东西,都有一种主动要去弄个明白的欲望。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各自学科不同的知识内容,在教材中用学生未知的丰富多彩的新奇世界去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自学,阅读,去观察、思考,探求答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自学,阅读情况和认识活动的特点,课堂上尽可能在关键环节上给以指点,使学生豁然开朗地进入一个新天地。教师这样引导,正是学生的迫切要求,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额外负担。
2、“学导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独立思索;认真观察;仔细辨别;动手操作;或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判断和结论。这些体验和结论主要不靠教师传授,而是自己独立得到的。例如,中学数学的自学辅导实验,③就属于“学导式”教学法的一种方式。课堂教学主要类型是自学课,学生自学为主。一般程序是∶1、提问,复习性和导入新课性,等等。2、提示,教师提示当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初一可以给阅读提纲;初二可以只提要求和一些变式思考题---不细抠教材就答不出的。3、自学,一般占一课堂时的三十五分钟以上。自己看课本,理解了要求,再直接模仿例题作练习题;对照答案判定对错后,再往下看课本。提倡独立思考。也可互相讨论或向老师质疑;教师在这个时间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但不轻易打断学生思路。4、小结,用提问、讲解等方法检查、总结学生完成教学目的的情况,进一步明确重点、难点、提出课后要求,并进行适当表扬(平时不每天留作业)。
实验表明∶决定学生成绩高低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在初中,采用自学辅导这种“学导式”教学形式,符合少年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通常以为∶自己不是小孩,教师重复讲解、叨叨没完,他们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所以,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吃现成饭”,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这常常表现为∶教师越“启”,学生越不“发”。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法常常失灵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引导要善于激励学生勇于克服探索过程中的一切困难,获得经验。便增长了才干。这时他们会感到教师的指导使他们避开歧途,减少了失误。唯有教师才能这样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服务,给他们把关。
3、“学导式”要求学生学在前面,找出自己的疑难所在,寻答求案。
黑龙江矿业学院数学教师胥长辰,他讲函授课就是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④开展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学的试验∶堂上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找教师辅导答疑,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课。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他们所看参考书之多,学习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
海城县的实验指出∶发现是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学、预习,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思考或找出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新旧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解决遇到的难点。可以通过对比、直观、画图、动手操作,分析等方法去发现。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了解学生预习、自学的精神,掌握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之点和关键所在,要“导”在学生迫切需要指点的节骨眼上;在学生力不胜任时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变成技能,加以熟练,再进行创新。学生学在前面,可以在教师对比答题思路,提高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学生学在前面,也先有了一定实践体验,即使走了弯路,只要教师及时提出来,也可以吃一堑长一智,正确接受教训,避免再重犯,就会变的聪明起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过程。 4、“学导式”让学生学在前面就先有了学生的学法。每个学生的学法可能各不相同,他们各自遇到的难点和提出的问题也自然各式各样。这恰好是教师了解学生个性便于因材施教的好机会,也是教师确定教学方案、讲课重点,指导学生去开发智能,帮助他们建立各自的职能结构的最必须的材料和依据。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把语文课分成学生自渎课(自学、予习,用一节课或半节课,训练略读、精读、朗读技能,教师可提出一、二个重点)、教读课(教师进行具体点拨、指导)、练习课这三种类型。⑤他主张把学生的“练”——实质是让学生主动的掌握知识与技能,全面开发智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一九八一年他到外地给一个生疏的班级讲鲁迅的故乡,他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第一堂课尽量提问题。他当堂迅速地把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按课文人物分成七大类,再第二、第三堂课上,就组织学生逐一讨论。通过考问学生,鼓励激发起学生掌握求知的主动权。他没有“牵着学生鼻子走”,没有摆出自己比学生高明的先知先觉的训导者的姿态,他运用了幽默、智慧而机敏的教学语言,竟把那些初次互相接触的陌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调动了起来。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个个思维力都很活跃,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对正确和错误便一清二楚了。他把传统教学观念中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启,学生发,变成了学生问,互相问,必要时再加上教师答---即教师的精讲,也可以说是改成了“学生启”,教师发。 在“学导式”教学法中,教师经过对学生各种学法和学习情况的分析、研究,抓住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具体指导。这时,就能筛选出适合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教法,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开发智能,就会收到针对性强、恰倒好处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在集体大面积提高的基础上,带动个别学生,因材施教,让差等生学得了,跟得上;让优等生吃得饱,为大多数学生树立起近在眼前的学习榜样。也就会逐渐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个个不甘示弱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热潮。
5、“学导式”教学法,肯定学生的学---肯学、会学,是教学取得成绩的内因; 而教师的教,则是学生能否学得更好的外因和重要条件。教师要巧妙得运用“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其作用”的哲学思想,把它贯彻到“学导式”教学法的始终。
福州市一中语文老师陈日亮认为,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就要改变“我讲你听”---老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传统教法,改变为“你学我帮”---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师则“答问释疑,相机指点”。他主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各种技能就会得到综合训练,也有利于智能的全面开发。每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就会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越学越爱学,越爱学也就越会学。他把语文课分成予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议读课(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范读课(整理、落实、示范、总结)。这三种课型都镶上个“读”字,意在强调不可忽视“读书”,不应离开“课本”。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学导式”课型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与能力,是一种灵活而又缜密的课堂教学形式。
“学导式”要求教师在全部教学过程中,都要善于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教师要在画龙点睛、解惑答疑的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教师和学生这双边活动,在“学导式”教学法中,都被提高到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教学相长,水涨船高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陈日亮老师说得好∶“不但学生要在教学中学会,我们教师也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会教。”他主张只要学生有好的意见,教师就要尽可能地择善而从之。“我一个脑袋设想的究竟有限,课堂上五十多个脑袋会师,情况当然复杂多变”。他说∶“我一般不用预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更不用“先入法”或“暗示法”来支配学生的思维,也力避用牵引手段让学生“入我彀中”。如果把学生明天才能理解掌握的东西过早给了他,就会造成“强聒反滋其惑”。他主张∶一篇课文应理解到怎样完善的程度似乎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和老师的导中专班悟出读书的“法”来。⑥(按∶着重号是笔者所加的)这就是说“学导式”教学法最主要之间点在于让学生能主动钻研,开发自己的智能。
6、在“学导式”教学法中,学生好比是舞台上的演员,需要教师当导演。但是,导演再好也不能导体演员创造角色。天才的演员却可以填补导演的疏漏之处。实行“学导式”,凡是学生可以独立领悟,读了教科书和讲义就能理解和掌握,可以无师自通之处,全部不需要教师再去重复讲解,反而可以由学生自己复述或讲解答题,教师从旁检查验收,同自己的思路相印证。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把教师从重复性的一般叙述的简单劳动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要求教师去思考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在最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和把关作用的要害环节上。充分显示出惟有教师才能居高临下、把握全局,一语道破,不容他人取代的重大作用。
杭州市一中近年来总结并推广的课程教学“六原则”∶学生看得懂的内容由学生自己看;学生看不懂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说;学生作得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作;经过思考,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给予思考、读书或讨论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肯定对的、好的,订正错的,做出正确的结论;随时表扬态度认真,方法好、答案正确的学生。⑦这些正是“学导式”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上海市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育法,⑧是“学导式”教学法的成功实践在普通中学里的典型代表,他们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后,教师只要作重要的重点讲解,这就大大减少了教师讲课占用的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牵着鼻子走的那种“启发式”,而且发挥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有一次解几何题,教师备课时只想到六种解法,初二学因式分解,原来需要17课时,但有八个学生只用三到四学时就掌握了。教师又布置他们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要求他们进一步探索解题方法和规律。这八个学生自学以后,出了几个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因式分解题,交班上同学去做。
结果,全班学生用十二学时全都学会了因式分解,而且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学导式”教学法可以把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要富于启发性,一般都是在学生预习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结合着引导学生去整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路。这样,师生共同总结、教学相长,就把每一堂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而又严谨充实。
总之,“学导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顽固束缚,在较短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值得在小学、中学、大学、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积极实验,大力推广。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的各项智能要素都能主动地获得普遍开发。这是不要花费多大的投资就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实现的。【本文见《职业教育研究》1984.2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