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很少读完一本“杂书” 精选

已有 12919 次阅读 2014-4-23 14:43 |个人分类:无所事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读书

【题记】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老实说,我是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个节日。几天前,《齐鲁晚报》吉祥先生请我写一篇“我与书”为主题的文章。我思考之后,感觉虽有话说但说不好,毕竟我这理工男读的书不多,天天面对的都是papers而不是books。吉祥先生夸赞我,说从我的很多文章看,我对文字的感觉和人文素养肯定是大量阅读读出来的。他的这一夸赞倒激发了我要老实交待一下。

 

   书分“正书”和“杂书”,正如事分“正事”和“杂事”。我读中学时,老师就是这么分的,他们把课本和与课本相关的辅导书称为“正书”,除此以外的书都是“杂书”。按此分类,若以本数计,我真正整本读完的“杂书”,实在是屈指可数。我就像一位只好主食的严重偏食者,“杂书”即使摆在眼前,我也充其量只是“尝尝鲜”。

  我上小学时是没有什么“杂书”可读的。那时在农村,别说一本“杂书”,就是一张废纸都很难找到,连擦屁股——我们那旮旯叫刮屁股——用的都是树枝、竹片或稻草。大约在四年级时,我在全公社语数联考中取得佳绩,获得的奖品是一本《雷锋日记》,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也是小学阶段读过的唯一一本“杂书”。

  我上初中时正值刚恢复高考不久,升学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学校里,特别是课堂上,是绝对不容“杂书”的,“杂书”一旦被老师发现,一律没收。记得有个同学一天深夜猫在被窝里用手电看“杂书”,结果被巡查的教导主任发现。第二天,校长即在全校大会上严厉批评:“这样的学生绝对不会有出息!”这个同学后来初中一毕业便跟他老爸修地球去了,说明校长还是很有眼光的。

  我到县城读高中后,看到有同学坐在大街上有滋有味地花钱看连环画之类的“杂书”,便以为城里学校或许是准许学生看“杂书”的。我正跃跃欲试时,校长在一天早操后的例行集会上向我们郑重宣布:坚决不许看“杂书”。校长苦口婆心地说,“杂书”会把人心搞杂,是高考的大敌。“杂书”原来也似过街老鼠,所所学校都在喊“打”。

  但严“打”之下,课堂上特别是自习课上仍偶见同学在“正书”的掩护下看“杂书”。悲催的是,他们即使能逃过讲台上一心只讲“正书”的老师的视线,也逃不过教室窗户边或门缝后一身“正”气的教导主任那双眼睛。我在初中时就领教过教导主任的“正”,一见到甚至一想到教导主任我便会不由自主地两腿发抖。我上高中后,能够心无旁骛地读“正书”,除了有“跳出农门”的崇高理想,还要归功于我对教导主任的无比畏惧。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从我的经历看,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严厉管束和严格训练。训练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人,一旦被训成“呆若木鸡”,便德才兼备了,正如训鸡大师纪渻子所言:“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得益于小学没有“杂书”看、中学不准看“杂书”,我不仅成了一位爱读“正书”的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见到“杂书”就呆若木鸡的好习惯。

  相对于中学,大学自由多了。但我读大学时,即使坐在图书馆眼花缭乱的“杂书”堆里,也是在啃“正书”。我对“杂书”的态度——有如柳下惠对无衣无家女子。在我看来,“杂书”理当“无衣无家”,偶尔抱抱她们,也当坐怀不乱。我的“正书”是物理,真正的读其实是做——反复推公式、大量做习题。当我仗着题海战术取得节节胜利时,悟出一个道理:人生就像做习题,你只有做了大量不考的习题,才能通过少许生死攸关的考试。

  我有一位要好的同寝室同学酷爱读《射雕英雄传》之类的“杂书”,他看我对“正书”如此走火入魔,便“点化”我:对付考试何必只读“正书”?他秘传我一个取胜“法宝”——考试前找老师探口风。“老师,这个地方读不懂,比‘九阴真经’还难读啊!”老师若说“读不懂也要读哦”,那就是必考无疑!老师若说“读不懂就先放放吧”,那就放心放下。但直到大学毕业,同学的“点化”并没能转化我。

  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我被发配到我那县城,而同学则留在省城。一心只读“正书”的没有取得爱读“杂书”的那样的成就或功效,而爱读“杂书”的显然比一心只读“正书”的看起来要幸福或轻松,每每想到此,便不禁莞尔一笑。或许就像鸡性一旦养成早出晚归就成了规定动作,我在后来读研读博时,尽管有时也回想同学的“点化”并联想活生生的现实,但我依然是每天都在重复着规定动作。我即使在不读“正书”时,也很少读“杂书”,哪怕只是为了消遣。

  不管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养成,我感觉自己成了典型的“一根筋”脑袋——脑袋里只有串行算法,没有并行算法,完全不具备一心二用或多用的能力。这样的脑袋注定了在从事学业和学问这样的所谓“正事”时,是很难容纳一本“杂书”的。我想特别申明的是,我很难容纳“杂书”但我不讨厌“杂书”,我自己很少看“杂书”,但我并不像我的中学老师那样不许我的学生看“杂书”,学生即使在我的课堂上看“杂书”,我也是视而不见的。

  最近几年,不知是不是人到中年“大局已定”的缘故,我不由自主地读了很多“杂书”,包括《老子》、《庄子》等难读之“杂书”,深有相见恨晚之感。但老实说,我几乎没有把一本“杂书”认真读完的。我读“杂书”每每读到着迷时,便鬼使神差般有误了“正书”的负罪感,所以我读“杂书”,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浅阅读或碎片式阅读。我认为这样也很好,毕竟,“正书”就像相伴终生的爱人,再怎么读都不过分,而“杂书”充其量是朋友,既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嘛!

  作为老师,我时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和专业人士要不要读“杂书”?如何平衡“正书”和“杂书”?有人说,读书就像吃饭,五谷杂粮都要吃,食谱要尽量宽,偏食对身体不好。历史上,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选择度其实是同步的,从前两者都没有太多的选择,但并不见得前人的身体和思想比现代人糟糕,所以我认为这种“宽谱”观点并不完全有道理。要不要读“杂书”,要不要多读“杂书”,在我看来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不要读有毒、有害的“杂书”,正如不要吃有毒、有害的食品。

(发表于《齐鲁晚报》2014-4-23第A17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787780.html

上一篇:最好的合作是孤独,最好的交流是沉默
下一篇:风物长宜放眼量,淘宝不如请吃饭
收藏 IP: 58.60.63.*| 热度|

31 郭向云 赵美娣 曹聪 钱玉忠 黄育和 李璐 杨振清 韦玉程 虞左俊 张忆文 庄世宇 肖振亚 王晓明 王春艳 刘建兴 周雄伟 石东兴 赵凤光 蒋永华 张南希 罗帆 柳东阳 曹建军 陈列尊 贺乐 强涛 张彬 葛素红 xueshan10 mbnl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