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细胞》:lincRNA-EPS是炎症刹车分子 精选

已有 8336 次阅读 2016-7-19 06:28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有学者曾经发现,切除脾脏能减少脑出血后脑损伤,主要原因是单核细胞被抑制,可以用药物选择性杀死巨噬细胞,也可以用更精确的方式阻断炎症细胞被激活。这一特定长链非编码RNA能阻断巨噬细胞被激活的现象,或许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损伤的新工具。当然单核细胞也有M1M2两种功能向左的细胞,对促炎症细胞M1的抑制,或者对营养细胞M2的激活,可以产生同样的治疗目的,本研究是对促炎症分子刹车的研究,那么对促营养细胞的激活分子是哪个,也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目前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发现这张过去被忽视的RNA拥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最新这一研究发现一种长链非编码RNA竟然是炎症刹车分子,这种分子功能障碍可能是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基础,这意味着这是一个与许多慢性疾病相关的分子,如果能对这种分子进行调节,或许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新研究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分子lincRNA-EPS,这种分子能调节先天免疫。lincRNA-EPS最早是在巨噬细胞中大量发现,在遭遇病原体之前,这种分子能让炎症触发基因处于关闭状态,或者说是炎症的刹车分子。在免疫系统中,lincRNA的作用是控制不必要的炎症,某些免疫炎症反应性疾病,如狼疮或炎症性肠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这种分子功能不足造成。研究 “ALong Noncoding RNA lincRNA-EPS Acts as a Transcriptional Brake to RestrainInflammation”发表在《细胞》上。

论文通信作者、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KatherineA Fitzgerald博士说,这些发现证明一种新的控制免疫炎性反应的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特定lincRNA实现的。

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是非编码基因的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lincRNA可能占人类基因组转录本中的绝大多数。Fitzgerald说,尽管lincRNA大量存在,但是很少有人了解这些lincRNA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免疫学家过去集中关注编码蛋白的基因。

利用缺乏lincRNA-EPS的小鼠,Fitzgerald等证实,在正常状态下,巨噬细胞内lincRNA-EPS能阻止免疫反应基因表达。当巨噬细胞检测到病原体时,lincRNA-EPS表达受到抑制,不能继续阻止免疫反应基因激活,从而启动促炎反应。缺乏lincRNA-EPS的小鼠产生高水平炎症因子,炎性反应更抢,容易导致脓毒症休克。

研究人员发现,lincRNA-EPS通过控制核小体位置使得难以接近,抑制免疫反应基因表达。当巨噬细胞lincRNA-EPS中不表达时,基因组结构发生变化,免疫相关基因被暴露出来,表达增强。当研究人员再次将lincRNA-EPS导入这些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再次被抑制。

论文第一作者、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ManinjayK. Atianand博士说,我们还发现,lincRNA-EPS表达受到非常严格地调控,对微小变化非常敏感。这种lincRNA是阻止关键性免疫基因自动激活的分子通路中的一种重要组分。这些发现对lincRNA可能在慢性炎症和免疫病理学中发挥着的潜在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下一步研究是确定lincRNA-EPS在肠道炎症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以及它在结肠中的功能,这是因为发现这种分子在结肠中大量存在。A Long Noncoding RNA lincRNA-EPS Acts as a Transcriptional Brake to Restrain Inf.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91417.html

上一篇:安慰剂疗法:善意欺骗医学?
下一篇:《自然》:中国将率先开展CRISPR–Cas9临床研究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8 李土荣 黄永义 胡敏 印大中 苏光松 shenlu guhanxian azjx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