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读《学术思想枯竭》联想 精选

已有 7900 次阅读 2015-7-11 07:2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阅读肖建华老师文章《学术思想枯竭》,很有启发。先整理一下阅读体会。肖老师是从不同类型学术期刊的角度分析,一类是基础理论类,另一类是应用类。往更大范围说,这也对应于科学和技术。无论是那类学者和期刊,真正能提出创新学术思想的人很少。但相对来说,基础理论是创新的主要源头,但新理论往往无法被老范式的垄断学者接受,新思想开始往往不够完善,搞理论的觉得太粗燥,搞应用的觉得太空虚,一般是上不靠天,下不立地没有市场,其实本质上是缺少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往往只能在比较差的基础类杂志上发表。

肖老师认为,中国的学者主要分布于应用类领域,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力量相对缺乏,导致应用类学者缺乏来自基础类学者的创新思维的启发,表现出整体上创新思想枯竭的现状。我是医学出身,看问题容易连续医学。大概是生物学和医学,基础和临床这样的区分。肖老师分析期刊,其实是希望分析两类不同的学者,一类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学者,另一类是技术应用的研究者。

中国人绝不愚蠢,导致我们创新思想枯竭的原因不应是生物学因素,而应是环境或社会因素。觉得肖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犀利,但似乎没有给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导致创新思想枯竭的根源是中国的社会环境问题。中国社会已经被实用主义占据,创新本身并没有市场和地位。这种现象已经反映在教育、科研和产业等各方面,教育上以知识学习和获得学历为标准,并不注重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科研上,以计划性和可行性为主线,并不鼓励创新,对失败的容忍度很低,造成失败不如造假的可笑结果。产业上以山寨和模仿为主,少有愿意真正投入从基础做起,更少有愿意投入经费开展与自己产品无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企业都显得非常市侩。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经济化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文的,高雅的,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少。这才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学者创新思想枯竭的根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说明中国的政府和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并不那么漂亮。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保护和鼓励创新,然后要给创新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最后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要从教育、科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从人们发自内心去喜欢创新,让创新的思路受到尊重,享受到精神和物质的效益。

今天早上与远在美国的几个教授微信上交流,我感觉关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思想大多数来自于其他领域,或者说本领域的原创思想很少。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干细胞、肿瘤和免疫领域往往是生物医学的思想源头,心血管领域随后,最后才是脑血管领域。不过现在跟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荒废几年就可以让你变成外行。作为学者,必须时刻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生物学领域CNS必须是日常阅读材料,否则就会落伍。

我们现在搞全面创新,万众创新,口号听上去很好,但根本不现实。创新历来是社会上少数人吃饱了闲的慌,大脑不愿意休息,弄出来的新思维。新想法时刻出现,但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比较少也比较慢,需要许多人许多年的逐渐改变和修改。全民创只是美好愿望,但短时间绝对不可能出现。或许,许多许多年后,人们发现科研这种生活比较简单,比较高雅,是消磨时光的好办法,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全民创新的时代才会来临。

欢迎转发,请注明:请关注本人氢气医学公众号 氢思语 (hydrogen_thinker)。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04546.html

上一篇:科学网博客点击量1000万记
下一篇:《自然》:瑞士大牛教授被确认学术不端
收藏 IP: 112.64.63.*| 热度|

25 郑永军 唐小卿 刘克 马德义 曹俊兴 陈苏华 彭思龙 梁洪泽 黄永义 曹君君 乌志明 王小平 韦玉程 祝国光 汤俊 李土荣 陈建林 姚伟 金耀初 叶建军 ybybyb3929 zjzhaokeqin xuexiyanjiu snailsnailsee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