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不能迷信文献 精选

已有 12177 次阅读 2014-7-21 09:49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天写了《读文献是科研基本功》,很多点看,很多评论,总体上大家都非常认可,甚至有人提到年轻人阅读文献可能有危害性,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文献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思考提炼,吸收精华去处糟粕,就是不能迷信文献。我对读文献有害的说法理解为迷信文献的危害。今天就谈谈为什么不能迷信文献。

首先,不迷信文献是科学研究特点决定的。

科学研究是假说驱动的,就是科学家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利用各种现成或新建立的研究方法验证这个假设,当然也可以用新的方法验证别人的假说。假说的特点就是不一定正确,这种不一定有两个含义,一是没有证据前不能肯定,也正是研究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一般可以在文献中发现。另一个是作者在逻辑上,研究中可能存在不正确不准确的部分,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别人,或者就是作为读者的你去发现去思考。当然你的思考或分析也不一定就正确,这就需要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以最终能明确问题。这就是阅读文献最为关键的,也是不迷信文献的最重要基础。

其次,科学的特点就是可证伪性。

这涉及到科学哲学的话题,科学和非科学的最大区别是可证伪性,而且科学发展过程中,只要条件改变,过去几乎绝对可靠的规律就难以正确。对简单对象,规律性和稳定性尚且如此。对复杂系统,因为系统本身就存在内外条件变化。结论不可靠几乎就是常态。例如医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细胞学研究的结果,不能随意推广到动物上,动物实验结果不能随意推广到不同种系中,动物研究结果不能等于人类,小规模研究不能等于大规模或者普遍规律。可是我们具体研究中。为了方便,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似乎,分子水平超过细胞水平,细胞水平超过整体动物,不注意区分这种不可靠性和所谓的水平有时候会得出有害的推论。我们在读文献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样一个分子,并没有绝对有害有利,同样一个现象也没有绝对好坏。例如大部分人都知道褐色脂肪是好脂肪,但是在恶性肿瘤患者,这种好脂肪变身为恶病质的关键,成为患者死亡魔咒,上周《自然》和《神经科学杂志》就有2篇相关研究。上月《细胞》有一篇关于HO-1的论文,说这种本来被人们作为抗氧化的“好”蛋白,竟然可能是肥胖患者引起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大家都知道低密度脂蛋白对健康不好,其实如果没有这种脂蛋白,根本无法健康生存。所以,不要对任何分子细胞的好坏绝对化,才是最可靠的。

最后,科学家水平相差很大。

作为人的科学家,水平差别是很大的。这就意味着研究水平和错误的可能性不同。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良心和道德。但是总会有一些科学家依靠欺骗别人,换取学术资源和沽名钓誉。这些人会明目张胆伪造数据,故意误导别人,也有一些人盲目跟风,不敢提出创新思路,为证明别人的思路而挑选研究结果,违背科研原则。随着学术职业化和规模不断增大,这些情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更不幸的是,这样的许多论文可能并没有被学术界发现,冠冕堂皇地出现在各大学术杂志和数据库中。这些文献很像是菜肴中的苍蝇,读者阅读到这些文献,你可能并不知情,一旦知道,但已经吃下,想吐都吐不出来,恶性之极。

即使我们在阅读一些表面上符合逻辑,论证严密,甚至有一些牛科学家参与的工作,都一定要多个心眼。这些看上去太漂亮太先进的研究论文,或者正是一个大陷阱。

总之,阅读文献虽然不能说要怀疑一切,但要记住一条,绝不绝对相信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13348.html

上一篇:氢气镇痛和谷氨酸受体有关
下一篇:肠道细菌具有解毒功能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26 陈苏华 吴世凯 李健 黄永义 王选策 张南希 孙爱军 尉亚军 蔡小宁 钟振声 高友鹤 魏玉保 郑永军 杨金波 强涛 李土荣 唐小卿 wangqinling shenlu guoyanghuawu divingmed lqxyz yzqts zhangling Vetaren11 changt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