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写了《读文献是科研基本功》,很多点看,很多评论,总体上大家都非常认可,甚至有人提到年轻人阅读文献可能有危害性,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文献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思考提炼,吸收精华去处糟粕,就是不能迷信文献。我对读文献有害的说法理解为迷信文献的危害。今天就谈谈为什么不能迷信文献。
首先,不迷信文献是科学研究特点决定的。
科学研究是假说驱动的,就是科学家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利用各种现成或新建立的研究方法验证这个假设,当然也可以用新的方法验证别人的假说。假说的特点就是不一定正确,这种不一定有两个含义,一是没有证据前不能肯定,也正是研究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一般可以在文献中发现。另一个是作者在逻辑上,研究中可能存在不正确不准确的部分,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别人,或者就是作为读者的你去发现去思考。当然你的思考或分析也不一定就正确,这就需要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以最终能明确问题。这就是阅读文献最为关键的,也是不迷信文献的最重要基础。
其次,科学的特点就是可证伪性。
这涉及到科学哲学的话题,科学和非科学的最大区别是可证伪性,而且科学发展过程中,只要条件改变,过去几乎绝对可靠的规律就难以正确。对简单对象,规律性和稳定性尚且如此。对复杂系统,因为系统本身就存在内外条件变化。结论不可靠几乎就是常态。例如医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细胞学研究的结果,不能随意推广到动物上,动物实验结果不能随意推广到不同种系中,动物研究结果不能等于人类,小规模研究不能等于大规模或者普遍规律。可是我们具体研究中。为了方便,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似乎,分子水平超过细胞水平,细胞水平超过整体动物,不注意区分这种不可靠性和所谓的水平有时候会得出有害的推论。我们在读文献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样一个分子,并没有绝对有害有利,同样一个现象也没有绝对好坏。例如大部分人都知道褐色脂肪是好脂肪,但是在恶性肿瘤患者,这种好脂肪变身为恶病质的关键,成为患者死亡魔咒,上周《自然》和《神经科学杂志》就有2篇相关研究。上月《细胞》有一篇关于HO-1的论文,说这种本来被人们作为抗氧化的“好”蛋白,竟然可能是肥胖患者引起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大家都知道低密度脂蛋白对健康不好,其实如果没有这种脂蛋白,根本无法健康生存。所以,不要对任何分子细胞的好坏绝对化,才是最可靠的。
最后,科学家水平相差很大。
作为人的科学家,水平差别是很大的。这就意味着研究水平和错误的可能性不同。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良心和道德。但是总会有一些科学家依靠欺骗别人,换取学术资源和沽名钓誉。这些人会明目张胆伪造数据,故意误导别人,也有一些人盲目跟风,不敢提出创新思路,为证明别人的思路而挑选研究结果,违背科研原则。随着学术职业化和规模不断增大,这些情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更不幸的是,这样的许多论文可能并没有被学术界发现,冠冕堂皇地出现在各大学术杂志和数据库中。这些文献很像是菜肴中的苍蝇,读者阅读到这些文献,你可能并不知情,一旦知道,但已经吃下,想吐都吐不出来,恶性之极。
即使我们在阅读一些表面上符合逻辑,论证严密,甚至有一些牛科学家参与的工作,都一定要多个心眼。这些看上去太漂亮太先进的研究论文,或者正是一个大陷阱。
总之,阅读文献虽然不能说要怀疑一切,但要记住一条,绝不绝对相信文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