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对SCI的误解很多 精选

已有 12585 次阅读 2013-12-7 12: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先强调个人看法,我非常支持SCI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但非常反对唯SCI的看法。最近反对SCI的声音很大,大有把SCI扫地出门的趋势,其实这恰好是对SCI误解或无知。很多人对SCI的作用和认识存在概念混沦的问题,实在很不利于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

SCI很重要,并不是唯一重要,或者把这个东西神话迷信等。说SCI很重要主要是有价值,有必要让我们的许多学者多学习点这方面的知识,无论如何SCI是中国科学领域的进步因素,不象有人说的SCI成为中国学术问题的一个根源。

    看今天科学网头条文章“中国人的智慧真的低到只能用SCI评价论文?”就发现存在一些对SCI误解。因此提几个个人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88889-747735.html 

 1)为什么要搞一年一度SCI奖励?

   在国外,没有人对每一篇论文进行奖励的啊,不管你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论文发表后,需要得到同行的进一步认证,看它是否真实有效,才会得到奖赏。“上帝粒子”花了近50年才给它诺奖,按照中国速度,那当年就得给它诺奖。一篇论文没有经过验证,你就给它奖励,你不觉得荒唐吗?商品买回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还可以退货。论文奖金可以退回吗?严格意义上讲,论文只能在就职、职称评审等才会发挥用场,而且是代表作。平常人们没有精力去论证你论文的价值。

   在国外对论文进行奖励同样存在,是否普遍现象不了解,如果认为这样很荒唐,那是对国际学术圈不够了解,美国的学者对发表在顶级杂志上的偏爱一点都不低于我们的学者,只是我们没有那种本领。这涉及到目前国际学术上存在的一种实用主义的趋向。美国NIH最近提出强调转化医学就是针对只重视理论,重视论文,没有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2)SCI究竟有啥作用?

  SCI本来是用来检索的,可有人用它作评价工具。依我看,SCI作为检索工具意义都不大。我从来没有用SCI检索过任何论文。即使以前没有互联网,也是这样。现在用google谷一下,想要的论文就全都出来了,哪用得上SCI啊?我每次为国际杂志审稿时,免费让我用Scopus数据库,我都不用。没有SCI,做研究的人自然有办法找到自己想要的论文。SCI可以作为图书馆购买杂志的依据吗?我看这也是官僚主义的做法。那高校里的教授们干嘛去了?去咨询一下各个专业教授就可以知道哪个杂志该收藏。有人说,教授们的水平很低啊。一些低水平教授们把持的大学你进口那些高端杂志干嘛呀?不是浪费么?

   个人不使用这个工具不是说这个工具不好,也许对你没有帮助,可能的原因是你不了解,不熟悉,不能证明人家不是好东西。SCI作为检索工具是学术检索领域的重要创新,也是学术评价领域的重要手段。至于存在不足,那种方法都一样,根本不存在没有问题的评价方法。检索方法很多,免费的工具也很多,我觉得SCI作为检索工具有其他工具无法取代的技术和信息。有条件不使用完全就是极大的浪费。我每周至少用一次这个工具。

 

3)谁说SCI不是垃圾?

  前不久,《Science》就报道中国有27SCI业务代理公司。一个能被中介代理的东西,你说它的价值有多大?我相信,诺奖级成果的论文人家是不会卖给你的。若能这样,中国诺奖梦早就实现了,因为想花点小钱买诺奖级成果论文的大有人在。你问问数学大师张益唐,他愿不愿意把他那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卖给你。打死他,让他在快餐店刷盘子,他也不愿意卖给你。不难推出,SCI代理市场规模有多大,SCI就有多垃圾。我邮箱里就经常收到SCI代理,SCI已经泛滥到如此程度,还不觉得奇怪?可能我们已经被SCI冲昏了头脑。

  SCI是不是垃圾,怎么能用这个来证明。可否用完全相反的证据,近几年看看那些诺贝尔奖级别的论文不是发表在SCI杂志上,用SCI引用也可以成功预测出许多潜在的获奖人。当然说SCI存在垃圾,甚至许多垃圾,这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非SCI垃圾更多,那么选择那个自然是明确的。

 

4SCI很客观公正?

  审稿人又不是上帝,也有私利,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同样一篇论文,有的审稿人很严,有的审稿人很松。我的影响,德国人审稿好像比美国人严,但有时候也说不清楚。再说,也有人情稿啊。看见别人引用了自己的论文,赶快同意发表,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互抬轿子的事SCI也时有发生。有些出版社出于盈利的考虑,会忽视论文的质量的,特别是OA杂志。

  这个和SCI有关系吗,非SCI难道存在这类的问题就会少吗。进入SCI有比较严格的审查方法,你没有看到每年被剔除的一些杂志都是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导致指数存在不真实的问题。那个评价体系有如此系统专业的审核制度和方法。我不是给他们做广告,但我至少觉得人家的活确实漂亮。

 

5SCI是科研发展过程中必走的一步?

  有人说,先有数量,才会有质量。还说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发展起来的。赝品永远是赝品,你数量再多也不可能质变成真品。我看很多学术大师都是先有质量,才去追求数量的。哪是我们有些人所说的,先SCI数量,等有了第一桶金,再去追求质量,还美其名曰:这是科研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你看看日本,人家整个科研史就没有SCI这一步,科学技术一点不落后,诺奖照拿不误。

   没有规模就难以有质量,从个人角度这确实不太合适,但从国家和机构看,这有一定道理。我个人非常支持先要数量再要质量的说法。

 

6SCI杂志质量一直不变?

  科技期刊的质量也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层不变的。我记得,计算机有一个叫《J. of Algorithms》是一个不错的SCI杂志,由赫赫有名图灵奖得主Knuth担任主编。他担心出版社干预太多会导致质量下滑,于是宣布杂志编委集体辞职,现在该杂志已经被迫停办了。

    这个同意。

 

7SCI论文质量都很高?

  即使最高档次的杂志也不能保证每一篇论文质量都很高,就像名牌大学也有很差的学生一样。同一本杂志,不是由同一个人审的。不同的人评判标准不一样,很难保证质量是一致的。质量最高的可以得诺奖,质量最低的就是垃圾。上海某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做了一项调研,发现诺奖级成果很多不是发表在S/N上。

    杂志和论文完全不一样,但可以发表在高档次杂志是学者应该注重的工作和要求。其实,同一个审稿人,因为给不同的杂志审稿,要求都完全不同。你帮助CNS审稿,和帮助PLos One审稿肯定完全不一样。

 

8)非SCI论文质量都很差?

  很多大师级成果并非发表在SCI杂志上,如图灵奖得主Cook的获奖论文发表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菲尔兹奖得主佩雷尔曼的获奖论文发表在arXiv预印本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的获奖论文发表在一个小型国际会议上,等等。

   同意

 

9)靠SCI进人靠谱?

  我们现在的进人方式就是数人家的SCI数。就算SCI水平很高,你怎么知道这SCI就不是捉刀完成的?按照我们这种进人方式,斯坦福大学有的教授应聘我们的三本大学还会遭到拒绝,因为人家有的一篇SCI论文也没有,只有会议论文。这种进人方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整个学科会出现清一色容易出SCI的人,而其他研究方向,由于难出SCI,会空无一人,最终导致整个学科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丧失多样性。这种现象在我们有些大学已经开始显现。

 

10SCI提高了高校师资力量?

  大家都专心在写SCI,以为就能提高高校师资力量。那为什么以前不讲究SCI时出国读本科少,现在讲究SCI出国读本科反而增多?显然,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我发现,有的拿了计算机博士学位不会编程的都有,这样的老师教学能好到哪里去?

 

11SCI像高考?

  有人说,SCI像高考一样,值得信赖。高考尽管千军万马,但只有一个哈姆雷特。SCI不一样,一千篇SCI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共同评价标准,不同领域的SCI是没法比较的。

 

12SCIGDP

  很多人觉得,SCIGDP一样,是一项政绩工程。不,SCI绝对没GDP功用。GDP可以解决民生问题,无用的SCI绝对不能解决民生问题,它不但不能解决民生问题,反而给民生问题添乱,浪费纳税人的钱。盲目追求GDP会引发一系列环保问题,最近雾霾笼罩就是GDP惹的祸。盲目追求SCI,后果更严重,会导致高校劣币驱良币,丧失科研竞争能力。

 

13SCI是评基金的标准?

  有很多基金评审专家说,我没有时间去看申请人的研究成果,只能数申请人的SCI数。这句话是多么的外行哟!如果你跟申请人是小同行,即使不列出其论文发表记录,也应该知道申请人的研究成果,否则,就不是小同行了。反正,我对同领域水平较高的学者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的,根本不需要数别人的SCI数。

  现实是审查基金的许多情况下,不一定能随时找到小同行。依靠SCI数也是没有办法的好办法。

 

14)谁喜欢SCI?

SCI论文大户和学霸们都喜欢SCI。学霸们虽然自己不一定能写SCI,但是可以招进一批优质学生写SCI。优质学生不一定能解决科学问题,但是写一些没有价值的SCI还是绰绰有余的。在SCI数量上,学霸们一般不输给一般教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既有真水平的SCI大户,又有灌水的SCI大户。强调采用SCI评价恰恰是强调外行评价内行,最终遭殃的仍然是真水平的SCI大户,因为灌水的SCI大户一旦占领市场,就会排挤真水平SCI论文的发表

逻辑上不太通。

 

15)谁反对SCI?

很多人说,反对SCI是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此说法错矣。反对SCI的是论文大户美国。前不久,美国科学家签署了《旧金山宣言》,要求大家停止使用SCI评价科学家。又有人说,中国现在SCI第二了,美国担心中国很快赶超它。唉呀,很多杂志都是美国人办的,它担心你赶超它?它直接把你的论文毙了不就得了吗?美国人担心的是像这样发展下去,会把水搅浑,扰乱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这个所谓的宣言并不是反对SCI,我人为恰好是给SCI作宣传。他们反对的是用这个作为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根本依据,并不是反对用这个作为杂志评价的方法。美国反对这个?简直就是。

 

16)废除SCI真的难么?

  居然有院士说科研领域破除“SCI迷信”很难。真的难么?只要上级一声令下,禁止SCI评价。你看有几个校长敢顶风作案,顽固坚守SCI评价的?这个比美国禁枪法案容易得多。

     下命令禁止难道不是有违科学自由,用行政命令解决科学问题不是好的方法。老兄别出这种不好的主意了。

 

17)废除SCI阻力来自何方?

  中国有一条铁的定律:对权力拥有者有利的,引进容易废除难。高校自主招生就是一例。当初引进时,没跟老百姓商量就引进了,现在要废除自主招生难啊难!那废除SCI有什么难的呢?殊不知,SCI有两种神奇妙用:既可以用它抬高自己,又可以用它贬低对方。很多大学学霸SCI都不少,而清高的学者由于不屑垃圾SCISCI数反而少。所以,TA会基于你SCI少说你水平低。万一哪个学者SCITA多了,怎么办?这也有办法。TA会说你的SCI都是垃圾,TASCI都是精品。经常有SCI大户也在抱怨项目难拿,级难升。反正,自从有了SCI后,你很难斗过TA

     不谈这个问题。

(18) 取消SCI, 中国论文数量就会下降?

  有人担心,没有SCI,就没有人搞研究了。果真如此?体育又没有SCI,怎么有那么多运动员在玩命搞体育?而且还是举国体制。原因是有奥运金牌。诺奖每年也没有奖几个,却刺激全球人在拼命搞研究。你奖励越多,就越烂,就越会让真正做学问的人失去信心。如果你每年委托国际评委筛选出几篇确实让人们心服口服的论文进行奖励,而不是以权谋私,拉关系走后门,以人情代替理性搞奖励,我相信,会有一批人会安下心来,孜孜不倦地搞研究。这样的人多了,论文数自然就上去了。届时诺奖便是家常便饭了。

   

19)外行能不能评价内行?

   我举一两个例子,就会知道外行是可以评价内行的,不过得有个前提。我审过一篇被我拒了8次的论文。8年间它分别投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反正,不管投到哪个国家哪个杂志,最终杂志主编都邀请我审那篇论文。不过最后一次我嫌烦不过我就把第一次的评语重新贴过去,那论文才嘎然而止。这当中让我吃惊的是,这8个杂志主编国籍不同,跟我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论文作者往往也没引用我的论文,他们是怎么知道我适合审那篇论文的?最近一次,我由衷地感叹,杂志主编太会找审稿人了,有位审稿人居然连没有发表的俄罗斯一篇贴在网上的论文都挖掘出来了,指责论文作者没有引用它。这些例子表明,领导或者杂志主编外行不要紧,只要你找准内行即可。我们国家很多杂志不仅管理部门外行,而且找的审稿人也很外行。前不久,收到一篇非我研究领域的中文论文,本来我准备退回去,后来我随便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那论文跟已发表的论文一模一样。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外行也是可以能审内行的。

 

20)真的只能用SCI评价论文?

  中国能造导弹、核武器、高铁,能探月,唯独一篇论文的价值搞不定?显然不是。主要是管理不作为或没精力或不愿意去评估真实的成果与价值。大家更愿意在江湖上谋生计。要搞好论文评估工作,有时工作量很大。因此,中国高校不要整天去评价每一篇论文,只有那些要评职称的或者评奖的论文才去评一评,其他情况下一概不用去评。具体评审的做法可以是:先由申请人自己提供一份小同行专家清单,然后由学术委员会根据清单挖掘专家发表的论文记录,从专家和作者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提取盲审专家名单。如果提取的名单太多,可以随机咨询几位,让他们筛选出几位在本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这项工作量并不大。如果担心参杂人情关系,这项工作也可以委托外校学术委员会。如果提供的专家是朋友,这个好办,让其朋友再提供一份。如果提供的专家是外行,就可以直接断定不合格。是否外行可根据是否发表过类似的成果来定。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论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关键字直接在网上寻找小同行。绝对不能像基金那样,由秘书代劳,从专家数据库里找专家。那样找出来的专家至多是大同行,说不定是外行。论文评奖不能由自己申请,应由各个大学教授们推荐,禁止本单位推荐本单位,也禁止互推,再由专家委员会选拔获奖者。专家委员会成员应在全国范围内投票产生。如何鉴赏SCI大户的论文价值?这个可以让他们创办一些杂志,并当编委。如果你确实很牛,杂志应该办得很好,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如果你属于灌水的SCI大户,那你办的杂志会得不到国际同行的响应。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47804.html

上一篇:空气污染人人有责
下一篇:HMGB1具有抗细菌感染的作用
收藏 IP: 58.247.189.*| 热度|

43 曹建军 张南希 吕洪波 石锋 孙爱军 郑小康 韦玉程 曹聪 文克玲 张彦虎 陈德旺 朱志敏 赵纪军 郑永军 齐国强 李天成 黄明清 赵星 许冲 马军 李宇斌 武予清 张吉良 黄辉军 叶水送 许培扬 牛登科 罗利 叶威源 肖振亚 水迎波 黄华江 zhangling zhouguanghui louiexp QDA2012 yunmu aq22 qiuyuwang jimiyg zyongli lizhijiang602 nanoflui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