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大科学家Richard Hamming的著名讲演“YOU AND YOUR RESEARCH”,于1986年在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给200多名Bellcore的科学家们所做的报告。这个报告很长,里面有许多真知灼见,如果有时间,应该仔细阅读原文。我在很早以前看过,现在看仍觉得很震撼,没有时间的可以看看我的体会。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43228-1-1.html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如果你可以选择做普通的事情,也可以选择干重要的事情,那么你会选择干那个事情?这是贝尔实验室著名科学家的讲话主题,这次讲话给许多人正面的激励,让人们感受什么才是做科研的态度,什么人才可以作出重要成绩。
第一、科学发现需要运气,但不能依赖运气
关于重大科学发现,往往存在一定偶然性,但是偶然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巴斯德曾经说过“运气只光顾有准备之士。”,这非常正确,没有准备的人,没有运气可言。牛顿可以从落下的苹果联想到万有引力,许多人即使被苹果打晕,也不会有什么重要发现。爱因斯坦有许多重大发现,绝对不是偶然的。伟大的科学发现者,首先是因为他一直在思考重要的问题,或者从事重要的科学工作。
第二、勇气是成功科学家的重要品质。
没有自信是许多科学工作者的最常见缺陷,其实有时候即使是自我暗示,甚至是自我欺骗,只要可以达到自信的目的,对科学都是有好处。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业余的科学家往往充满自信,专业的学者并不一定很有自信。而且在科学历史上,业余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大有人在。其实,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没有自信和勇气的情况下,几乎肯定是不成功,如果你充满自信和鼓起勇气,那么你就行。成功的科学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品行,他们不管周围境况,勇往直前;他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第三、伟大的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例如,许多科学家在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遇到障碍时,比较常见的一个变换是,他会联想到另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无法解决。而这可能正是更重要的问题。
第四、知识和创造有利滚利特征。
你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 机会就越多。这就是知识和创造的“复利”现象。两个拥有几乎一样的能力的学者,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干十分之一的活,她将获得两倍的收获。重大发现几乎都是被那些痴迷于自己课题中的学者完成的,不能完全投入的人鲜有做出杰出的、一流的成果的。但是,玩命工作是不够的,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必须学会善于工作的方法。
第五、利用潜意识为你工作
因为如果深深地痴迷并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去,日复一日,潜意识除了除了这个问题外没有别的。然后,你在某个早晨,一觉醒来:有啦!。那些能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上的人来说,他们的潜意识此时不知在哪儿磨蹭呢,凭何指望有什么好结果?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如果你找到一件真正重要科学问题,就不要让任何别的事情成为你注意力的中心,则只思考重要的科学问题。保持你饥饿的潜意识使他一直为你工作,然后安心睡觉,静等天明,答案便不取自来。
第六、反复思考“什么是你们哪个领域的重要的事呢?”
反复思考自己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大概每个领域也就那么20多个重要问题,然后设想如何去攻克。他建议每周5下午专门进行半天这样的思考。也许更可行的是随时进行这样的思考“那些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因为经过反复的思考,一旦你发现一个新的思路,你会跳起来说“这个问题就应该这样去解决”。然后抛开其他一切,全力攻此问题。
第七、中庸之道
伟大科学家往往对问题存在“似是而非”的看法。如果你过于相信,你将无暇留神其中的破绽;如果你过分怀疑,你甚至将无从起步。这需要把握好平衡。多数大科学家非常清楚为什么他们的理论是真知灼见,同时也知道哪里还有些小毛病,不敢忘怀。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记载了他发现的每一处与他的信条相抵触的迹象,非如此,那些“证据”就会从他脑海里消失。每当你发现明显的毛病,你最好保持敏感并跟踪那些东西,紧紧盯住看看你能否解释或者调整你的理论去适应(这些“毛病”)。大成就大多如此。所谓大成就并不是指那些靠多加一位小数点搞成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投入感情的的事情。
第八、推销自己
我现在得来聊聊一个非常讨厌的话题——你做完一件事情还不够,你还得把它“贩卖”出去。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推销是一件棘手的事。这非常讨厌,你本不该做这事,这世界就该等着,当你做成某件大事时,他们就该赶快出来主动迎接。但事与愿违的是,每个人都很忙着他们自己的活。你必须很好地主动介绍,使得他们能把手头的活放在一边,过来瞧瞧你的东西,理解它,然后回过头来说:“是,那玩意不错。” 我建议当你打开一本刊物,翻页的时候,你问问为什么你读其中一些文章,不读另外一些。你最好在写报告的时候也想想:当它发表在《物理评论》或其它什么刊物上的时候,别让读者们把你的文章翻过去,而是停下来读一读你的文章。
关于推销自己,需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写的文字别人愿意看、正式的学术报告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
最后的总结比较少,就不摘要了
让我总结一下。你得去干那些重要的问题。我反对全部是运气,但是我承认是有不少运气的成分。我赞成巴斯德的“运气光顾有准备之士”的说法。我极力主张 我过去所为,如多年以来坚持的星期五下午“大想法时间”,只有大想法—-意思是我投入10%的时间试图去搞懂本领域更大的问题,比如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我早些时候发现我相信“此”却一整周时间都奔着“彼”方向忙乎。这的确有点滑稽。如果我真正相信作用点在“这”,为什么我往“那”去?我要不就的改变我的目标,要不 就的调整行动。所以,我改变我做的事并且向认为重要的方向迈进。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还是失败了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动力和投入。做大事的人中,能力差一点但全力投入的人,比起能力很强但有点花里胡哨——那些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回家干别的第二天再来干活的人,要多有成就些。他们缺乏一流工作所需的必要的投入。他们是赶出了不少得不错的事,但别忘了,我们说的可是一流的工作。这是完全不同的。不错的人,聪明的人,总是出些不错的活。但我们说的是非同平常的活,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和真正荣誉的活。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个性的缺陷。我要举一个我在Irvine(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分晓。译者注)熟识的一位同事的例子。他是计算机中心的头并且那阵子是校长的特别助理。显然他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有一次他带我到他的办公室向我介绍她处理信件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回信。他告诉我他的秘书如何的为有效率。他把信件一垛一垛分放好,并且知道哪是哪。而且它会自己用打字机一一回信。他向我吹嘘有多么多么了不起,它是如何不用秘书的帮忙把这些事都干了。我于是背着她问他的秘书。那秘书说: “我当然没法帮他,他根本不让我拿到他的信件。他不让我进入他的网络系统,我也不知道东西放在地板的哪块。我当然没法帮他。”然后我回去对他说:“你看,如果你用现在的方法,单枪匹马地干,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了,不会有长进了。如果你能学会利用整个系统来工作,你就能走得更远,能走多远就多远。” 结果是他再没有什么长进了。他缺失的个性使得他总想控制一切,而不是意识到你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另一个个性缺陷是自负的坚持己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