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中国学术界众生相

已有 10403 次阅读 2011-10-31 09:3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face, 学术界, 热门话题, 众生相

最近一个热门话题是关于大学教授任用的TK制度,这个问题应该涉及到我们科研人才队伍的整体情况分析。相对来讲,我国的学术水平距离西方欧美国家有巨大差距,大家一般在议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比较重视科研体制的问题,当然科研体制,评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作为科研学术的真正主体,从事科研一线工作的人才是问题的关键。从我多年从事科研的体会和接触到的学者来看,中国学术界有几类人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这里作为一个引子,希望大家能修改补充。我觉得如果从能力和爱好的角度,可以简单地把科研人员分为三类:热爱而且有能力,不热爱但有能力,不热爱也没有能力。

一、热爱且有科研能力的人

这些人可以说代表中国学术的未来,就想革命年代的坚定的革命者,中国高水平的研究目前只能依靠这类人。有能力可 做好科研,有兴趣可长期持续做科研。这些人又可以分成2类。一类是天然形成的,这些人有思路,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停地学习提高,这类学者不计较个人的地位和名利,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但中国学术的希望又不能寄托给他们,这些人虽然有满腔的热情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但他们缺乏中国特殊的学术社会规范。什么时候这些人能受到真的重视和重用,中国的学术才真的有希望。二是后天产生,这类在中国是比较多的,许多优秀的知名学者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开始或者早期并没有对科学的热爱,只是按照干一行爱一行的自我价值观的诱导,在干的过程中获得比较大的成绩,获得比较多的认可,他们有水平,有经费,有地位,有影响,这些外在的因素反过来有促使他们对科研的爱好,形成更大的动力。这些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真具有影响力的一类学者。但是,这些人由于缺乏第一类人的天然革命热情,一旦遇到外界的压力或诱惑,如自己或学生发生学术腐败被冷落,被提拔为大领导等,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就会迅速冷却。

二、热爱科研但没有能力的人

这些人在中国学术领域中也有很大比例,其中比较多的是那些从小就有做科学家的愿望,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基本的正确的科研训练,如果不幸走到一个死胡同,会成为学术领域的一群另类,他们整天对传统的学术或者对公认的理论进行大胆质疑,过去这些人的声音很小,因为他们的观点往往无法在正统的学术平台上获得发表和认可,整天处于一种“生不逢时”,成为一类可爱的民科。当然这些人也不乏一些真正的科学高人,但毕竟比例非常小,往往产生不了大的影响。另一类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学术界的人,他们热爱科学,但是由于我国在过去的科研学术与国际上的脱轨和落后,他们的老师们本身都是一些被动进入学术领域的导师,除非自己的悟性超高,往往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至少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缺陷。例如,不明白什么是科学问题。长期对一些自认为科学问题的非科学问题付出艰辛,长期下来的结果是对自己的科研能力要么是盲目自信,要么是完全不自信。往往连一篇象样的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论文都拿不出。不过由于国内的学术期刊对真的学术价值并不看重,往往看重的是撰写格式,科研的空泛的设计,不讲究科学性和创新性。有不少这类学者论文都是踏实的跟踪国际低水平的研究。因为这些学者连跟踪国际高水平研究的能力都不具备,只能跟着那些国际上的科研混子混日月。

三、不热爱科研也没有能力的人

我个人感觉,这类人在中国的学术领域是最多的,至少有80%以上。这些人的情况比较多,一是那些把科研作为生活,但从不认真做工作,把科研工作作为负担,只是为了生活而去做这份工作。最近10年,中国学术领域进来大量不应该作学术的人,例如本来可以专心于教学的一些普通高校,本来应该专心于个人的技术而非科研的大部分医生等许多所谓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最适合的工作不是做科学家,可能做技术人员更合适,不要用论文和科研项目来评价他们,否则就必然会出现大量被逼迫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无辜的,甚至可以说是受害的,因为能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不太容易,为了保住自己的“伪科研”工作饭碗,这些人被动地从事科研工作,效率和创新意识都很低,中国的科研水平,特别是整体平均水平,主要是决定这类人的比例。由于这类人的比例过大,导致我们的学术整体水平,学术文化和氛围恶劣。

我们的科研人才政策应该是发现和扶持那些有能力而且热爱科研的人,因为这些人是带动科研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和基础,其次是吸引大量虽然不热爱但有能力的人,这些人是科研工作的群众基础,从这些人中培养出更多有能力而且热爱科研的人,尽量避免鼓励和变相鼓励那些没有真正爱好也没有任何科研能力的人混在科研学术领域。我们现在科研人才的矛盾是,科研队伍非常庞大,但科研精英和科研中间队伍严重不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502947.html

上一篇:氢气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下一篇:可怜的中国学术论文(续)
收藏 IP: 173.55.74.*| 热度|

50 刘锋 杨学祥 曹贺贺 王涛 丁甜 马臻 刘艳红 张学文 金小伟 赵纪军 杨晓虹 赵美娣 杨海涛 李学宽 王芳 佟冬 余国志 水迎波 刘明颖 朱志敏 吴吉良 于锋 邵明飞 肖振亚 刘用生 张骥 李方和 许培扬 曲津华 王伟 研学交流 李泳 武夷山 徐耀 李宇斌 茹永新 何学锋 马德义 徐长庆 闫钟峰 刘广明 王加升 何宏 wgq3867 特古力 spark niubizationl liangfeng luofalai silenty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