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写了关于《不能缺乏科学鉴赏力》的小文,被科学网头条,有人评论中提出到底如何提高科学鉴赏力,有没有具体可行的建议。根据个人的体会和查阅相关资料,遂成此文,请大家批评指正。
科学鉴赏力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体验,有比较高的科学鉴赏力的学者不仅能从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体会到美的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从别人的科研成果中体会到科学的美。科学鉴赏力应该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判断是非,第二层次是判断水平,第三层次是预测方向(这个内容应专门论述)。
科学鉴赏力主要来自经验和提炼。经验可以是自己的科研经验,也可以是学习别人的科研经验,但提炼必须要靠自己。看来科学鉴赏力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能力,那么有没有办法来培养和训练科学鉴赏力。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可以有帮助提高自己的科学鉴赏力。
一是要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任何其他类型的鉴赏力一样,兴趣是提高鉴赏力的重要前提,真正的科学家都是有很强的科学鉴赏力,而真正的科学家无疑也是对科学充满兴趣的人。把科学研究只作为谋生手段的科研工作者,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很难有很高的科学鉴赏力。对科学的兴趣比较高的人一定会热衷于了解新的科学发现,喜欢对各种问题刨根问底,喜欢了解过去的科学发现是如何做出的。由于兴趣带来的这些活动都对科学鉴赏力的提高有帮助。
二是要多学习科学史。了解科学史能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而不是那些看上去似乎是简单明了的理论和假说。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可以了解人类科学发现的规律性。对评判现有的科学发现有更全面的眼光。从历史上看,许多发现和理论都是经历过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很少有一下就获得大家广泛认可的重要理论。
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一些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小型学术交流不仅是解决科学困难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个人科学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四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科研技能。尽管科学鉴赏力不一定就要求是科研和试验高手,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鉴赏力就必须有一定的专门知识,例如你必须看懂基本的试验结果,清楚不同试验技术的特殊作用和不足,能看懂那些是可靠的结果,那些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从某中意义上讲,科学鉴赏力起码要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甚至熟练了解判断科学发现真伪的能力,而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我们要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技巧。
五是要学习一些宏观性知识。例如学习一些音乐和绘画等知识,从其他艺术和美的评价中体会如何感受科学美,这对提高对科学鉴赏力应有一定帮助。也可以学习一些哲学,哲学本来是包括自然科学的学科,是从思维方法和整体上认识世界,指导科学研究的学问,科学鉴赏力有时候就是哲学修养在某一具体学科中的体现,或者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某一具体科学发现的能力。
由于科学鉴赏力具有专业性比较多的特点,在具体使用时,最理想的方法是结合不同的专业优势,由多个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完成,以发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科学鉴赏力的作用。
上述几个方面虽然很重要,但对一个研究生和初涉科研领域的年轻人,怎么样才能提高对某一个小领域的科学鉴赏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我尝试以下提出以下个人建议供大家参考,以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一是要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经典文献。所谓经典文献资料,主要是知本领域的教材、专著和综述性文献。争取能全面深入阅读,全面是指对每个方面都要了解,深入是指要有自己的思考,争取把相关知识系统地吸收。在这个阶段,最好要写一批综述性文献,明确几个本领域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
二是形成一种阅读习惯。阅读本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本领域的专业杂志,需要随时了解最新发现。按照对解决本领域的关键和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贡献来判断进展的水平。由于文献数量很大,可以先浏览题目,然后看摘要。因为真正有很大突破的研究非常少,基本上通过题目和摘要能完全把大部分进展信息都能把握。
三是要熟悉该领域的基本研究套路和技术。这对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对感悟和体会科学价值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你可以不是技术高手,甚至都不能用来进行具体的研究操作。但你要成为一个懂行的人,就必须了解具备基本的工作程序。
四是要养成随时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学习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必然要求,对新的科研人员尤其十分重要。科学新发现和进展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在一个具体的领域也会经常用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要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随时跟进和理解一些新进展。
五是要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遇到任何文献,首先要怀疑是具体的方法。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非常曲折的,科学假说大部分都是不完善的,只有采用批判的眼光,才能降低错误判断的几率,形成自己独立的科学品位和鉴赏能力。
本文已经被《科技导报》转发,请其他杂志不要再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