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营养标签如何改变了美国的食品

已有 206 次阅读 2024-7-30 18:26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营养标签如何改变了美国的食品

过去三十年来,几乎所有在美国销售的包装食品都贴有营养标签,这对食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Xaq Frohlich & The Conversation US

各种营养事实标签以红色、蓝色、白色和绿色展示。

营养事实标签旨在满足不断变化的饮食趋势和公共健康目标。以下文章经许可转载自The Conversation,一家报道最新研究的在线出版物。

1994以来,几乎每个在美国销售的包装食品产品上都能找到的那个黑白信息框——营养事实标签,最近已经成为消费者透明度的象征。

从苹果的隐私营养标签,披露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如何处理用户数据,到标准化服装上道德披露的服饰事实标签,各行业的政策倡导者都将营养事实作为赋予消费者权力和促进社会责任市场的典范。他们认为,直观的信息修复可以解决广泛的市场驱动社会问题。

然而,这个熟悉的日常产品标签实际上有着复杂的历史。

我研究食品监管和饮食文化,在研究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关于食品标准和标签政策的历史时对营养事实标签产生了兴趣。1990年,国会通过了《营养标签与教育法案》,要求所有包装食品上都必须贴上营养标签,以帮助应对日益增长的慢性疾病率上升的问题,这些疾病与不健康饮食有关。FDA1993年引入了其营养事实面板,作为一个公共卫生工具,赋予消费者做出更健康选择的权力。

营养事实标签的最明显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然而,在实践中,这个标签所做的远不止是简单地告知购物者。它还包含了将食物转化为满足美国公众多样化需求的营养素所涉及的广泛政治和技术妥协。

每日摄入量百分比来自哪里?

标签上的每日摄入值(DV)百分比并非都来源于同一处。这反映了为标签设定的不同公共健康目标。

对于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的建议值基于国家科学院工程与医学院的推荐膳食允许量(RDAs)。维生素的RDAs是基于对营养不良和满足最低需求的历史关注而开发的。

宏观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每日摄入值百分比基于美国农业部的饮食指南。宏观营养素的DVs体现了对过度饮食的新关注以及鼓励最大摄入量水平的负营养

DVs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关切原因。微量营养素的数字代表一个下限:儿童应满足的基本最小维生素需求,以避免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宏观营养素的数字则是一个上限:成年人如果想预防因食用过多高钠或高脂肪食品而导致的未来健康问题,应避免超过的目标最大限制。

注释营养标签突出显示关键元素:份量信息、卡路里、营养素和每日摄入量百分比。

当前的营养事实标签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为什么是2000卡路里?

FDA几乎使用了2350卡路里作为计算每日值的基准,因为它是美国四岁及以上人口调整后的平均热量需求推荐值。但在健康团体担心较高的基准会鼓励过量消费的反对声中,FDA最终选择了2000卡路里。

FDA官员认为这个数字不太可能被误解为个人目标,因为一个整数具有较少的隐含特定性。这意味着2000卡路里实际上并不是大多数阅读标签的美国消费者的一个目标。相反,它是一个公共卫生对集体风险关注的一个例子——一位科学家称之为治疗生病的人群而非生病的个体。

通过选择一个易于进行数学计算的整数,以及低于美国人平均卡路里数的数字,FDA官员倾向于实用性和效用性而不是准确性和客观性。他们主张较低的2000卡路里基准,认为这将抵消美国人过度饮食的趋势,对整个人群来说利大于弊。

谁决定份量大小?

根据1990年的《营养标签与教育法案》,份量应反映习惯使用的量

在实践中,这涉及FDA、美国农业部——也设定饮食指导工具如MyPlate的份量大小——和食品制造商之间的例行协商。每个机构都对消费者期望和食品消费数据进行研究,考虑到食品的准备方式和典型食用情况。

份量还由产品包装决定。例如,一个苏打罐通常被认为是单一服务容器,因此无论其包含多少流体盎司,都只算一份。

原始和新营养标签的示例在并排比较中显示差异。

比较显示了1993年的营养事实标签与2016年的设计相比。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名字里有什么?

这个标签差点被称为营养价值营养指南,以强调每日值是建议。然后FDA副局长迈克·泰勒提议使用营养事实,听起来更法律中立且科学客观。

新设计——稳重的黑色Helvetica字体背景为白色,使用缩进子组和细线以提高可读性——以及权威的粗体标题帮助建立了营养事实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政府品牌。

这导致了其他政策领域的模仿者:首先是非处方药的药品事实,然后是各种科技产业中的消费者保护倡议,如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宽带事实“AI营养事实

1990年代以来,营养事实面板基本保持一致,尽管进行了一些更新,如2002年增加了反式脂肪行,2016年增加了添加糖行,以反映不断发展的公共健康优先事项。

计算事实的新方法

建立营养事实标签需要为营养信息构建一个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将多样化的美国饮食转化为一套标准化营养素的一致集合,需要新的衡量标准、测试程序和标准参考。

图表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食物在食物三角形中的位置,其中每个角代表脂肪、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含量的最大百分比。

基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对不同食物进行比较的图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在开发这一技术基础设施的关键参与者是官方分析化学家协会。1990年代初,AOAC特别工作组开发了一个食物三角形矩阵,根据食物的碳水、脂肪和蛋白质比例将其分类。其意图是确定测量营养特性(如卡路里或糖分含量)的适当方法,因为食物的物理特性会影响每个测试的效果。

营养事实标签的遗产

如今,公私合作通过使营养事实即插即用,进一步将食物转化为简化的营养素概况。美国农业部食品数据中心提供了单个成分的营养素概况的综合数据库,制造商使用这些数据来计算新包装食品的营养事实。这个数据库还为许多饮食和营养应用程序提供动力。

为营养事实标签开发的分析工具帮助创建了当今数字饮食平台的基本信息基础设施。但批评者认为,这些数据库强化了一种过于简化的食物观,将食物仅仅视为其营养素的总和,忽略了食物的不同形式——如其水分、纤维材料或多孔结构——如何影响身体代谢营养素的方式。

事实上,许多关注超加工食品负面健康影响的营养研究人员现在讨论食物矩阵,以强调与AOAC试图用其食物三角形实现的目标正好相反:需要全面理解食物如何塑造健康。

令人惊讶的是,营养事实标签最大的影响可能是推动食品行业重新配方产品以实现吸引人的营养素概况——即使消费者没有仔细阅读标签。虽然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我相信营养事实标签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市场基础设施,在消费者在超市找到这些食品之前很久,就重塑了食品供应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饮食趋势和公共健康目标。

 

关于美国食品营养标签的AI解释

美国的食品营养标签提供了详细的营养成分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健康的食物选择。下面将详细探讨美国食品营养标签的相关规定和特点,以及其对消费者及制造商的影响:

食品营养标签的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美国国会在1990年通过《营养标签和教育法案》,规定所有食品包装上必须带有营养标签,提供食品的营养成分信息。这是美国首次实施强制性的食品营养标签规定。

最新修订:20165月,FDA颁布了新规,对食品营养标签标准进行修订,以反映精细化要求和健康生活理念。新规定要求食品包装在20197月前按新标准执行。

标签设计的变更

突出能量值:新规要求能量值(卡路里)要以粗体和更大字号显示,以便消费者迅速了解食品的能量含量。

增加添加糖标示:新规中添加糖的标示被添加到营养标签上,以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中添加的糖分含量。

微量营养素调整:新规对微量营养素进行了调整,删除了维生素AC的标示,增加了钾和铁的标示,以反映美国人饮食中这些营养素的缺乏情况。

主要标记内容的变化

份量和份数标识:新规对份量和份数的标识做了调整,更好地反映消费者实际摄入食品的量。

每日值百分比变化:部分营养素的每日值百分比发生了变化,如总脂肪的每日值由12%变成了10%,以适应新的科学研究和膳食指南。

删除脂肪能量值标识:新规删除了来自脂肪能量值的标识,重点转向脂肪类型(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以引导消费者关注脂肪的质而非量。

对消费者影响

促进健康饮食:通过提供详细的食品营养成分信息,食品营养标签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成分,做出更健康的食品选择。

提高透明度:食品营养标签的新规定增加了添加糖和某些微量营养素的标示,使消费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食品成分,提高食品成分的透明度。

对制造商影响

合规要求:新规定的实施要求食品制造商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新标准执行,可能需要对生产过程和包装进行相应调整。

双列标签:对于多次食用才能消费完的产品,制造商需要提供双列标签,标明每顿包装份量和总包装的营养成分。

总的来说,美国的食品营养标签旨在提供详尽的营养成分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健康的食物选择。新规定的实施反映了对消费者健康的关怀和对食品行业透明度的提升。食品营养标签不仅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食品制造商生产更健康食品的关键因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44448.html

上一篇:脂质参与离子通道家族孔隙的结构成分
收藏 IP: 117.143.180.*| 热度|

2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0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