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zeng

博文

科学精神与科研工作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访问笔记(2) 精选

已有 8072 次阅读 2009-7-4 19:11 |个人分类:研究体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上一篇博客当中谈到了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受到黄智生老师的一些有关科学研究的准则方面的教诲,本篇着重谈一些我在这个大学观察到的一些科研工作者所具备的一些值得我学习的科学精神。

     挑战自我:一次谈话中黄老师给我介绍,语义Web领域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Robert Stevens就是其中一个。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但因为他在语义Web和生物信息学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更因为他是一位盲人研究者。这对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实在难以想象做语义Web这个研究领域一位盲人研究者是如何展开的,然而据说他还经常被请到一些会议上做报告,看上去就像一位没有视觉障碍的人一样。6月中旬在LarKC项目年度审核的时候,我亲见了一位盲人研究者,他是这个项目的评审专家,来自数据库领域。在他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总给人感觉似乎他真的看得到一切,因为不但他总是十分认真地凝视着对话者,还经常以极其锐利的直觉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我在想,我的条件比他们要好太多了,至少我还可以自己阅览、查找一些需要的文献,然而在科学的态度上,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持之以恒:MINIX是非常知名的、从大学环境下诞生的操作系统,其主要开发者Andrew S. Tanenbaum教授同时还是《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Modern Operating Systems》、《Computer Networks》等多部著名教材的作者。我问黄老师这个老先生是不是已经退休了,黄老师告诉我,他不但没有退休,每天自己还在编程,经常弄到晚上1,2点。这让我很震惊,也让我觉得MINIX系统的成功以及他所著的教材广为流传实在是踏踏实实做学问才能换来的。

      面向学术,不要面向学位:Jan Wielemaker是SWI-Prolog的发明者,这个系统是逻辑程序设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系统。我曾经以为他一定是一位老教授。一次中午餐的时候,我与旁边的一位40多岁的荷兰人一同聊了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话题,餐后黄老师告诉我那个人就是Jan Wielemaker,并告诉我他6月才进行博士答辩。我十分震惊,因为据我所知Jan Wielemaker早年前就已经在逻辑程序设计领域赫赫有名,很多学术会议上都曾经做过大会特邀报告,并开发了如此著名的逻辑程序设计系统,如果是在国内,早已是教授了。而当我问及黄老师为什么他这么晚才拿博士学位的时候,他讲到:Jan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样一个学位也可以做研究工作,并且可以做好,至于之后为什么又准备拿学位,完全是后来家人、朋友不断和他谈,最后他认真思考以后,才决定去拿博士学位的。

      科学研究的神圣:6中旬我有幸参加了Jan Wielemaker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博士答辩(Jan的工作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A),学位在阿姆斯特丹大学(UA)),在答辩现场我不禁又感叹Jan是一位奇人。黄老师告诉我,阿姆斯特丹的奇人很多,曾经有一位物理系的博士生,在博士答辩环节中发现了自己论文中的一个错误,深感自己不应当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为了学术的神圣,在千钧一发之际主动放弃博士答辩,并再也没有去申请学位。这个故事让我震惊的哑口无言,我不是说他的举动完全正确(我想也许值得再工作一段时间,重新申请答辩),但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神圣不得侵犯如此虔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自己的研究工作。

      分享的精神:6月的下旬是系里面最忙的时候,不但是因为我们需要准备欧盟项目的第一年审核,更因为这个时候是国际语义Web领域最顶级的学术会议ISWC投稿的时间。截稿后,某天我突然打开邮箱,看到邮箱里面有8封带有附件的邮件,仔细一看,是系里面所有的博士生、博士后、副教授、教授的所有投稿。这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事情。黄老师说系里面几十号人,每个人每投一篇稿件都要和大家分享的,我说如果不中呢?会不会很不好意思?黄老师说投文章不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中可以再改、再投,文章录用有时候也有运气在里面,没有人会笑话你的文章不中的,但是如果中了所有人都会祝贺你的。因为这里的人都彼此相信对方的诚信,喜欢和别人讨论自己的兴趣,也就乐于分享了。听到这里,我也就很乐意的把自己的Submission也群发给了大家。出乎我的意料,Frank在一次碰面的时候表示收到了我的文章,并打算抽时间看看,我自然是非常的高兴,毕竟这又可能带来一些很有意义的意见使我的工作改进的更好。我在准备这篇稿件的时候Frank安排我在系里面做一次报告,报告就安排在他们传统的每周研讨会“Web & AI”系列当中,在我报告之后,很多青年学者和白发苍苍的教授都不停的向我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有的十分尖锐,有的非常诚恳。下来后黄智生老师对我说:“他们有什么意见都会很直接的告诉你的,绝不隐瞒什么”,我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一个办公室的博士后Christophe Guéret走过来问我是否明白了那个青年副教授Stefan给我的建议,我说没有,他重复了一遍给我,让我觉得豁然开朗。他马上和我展开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讨论,而解决的方案正是通过与他的讨论才想出来的,我告诉他他对启发我想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却很快的反应到:可能是吧,但这是你的研究,我只是提一些建议。当我反思这些发生的事情与我在国内所接触到的情况时,我不禁感叹在自由大学这种“开放、自由”的精神下,产生更多好的研究成果都是理所应当的。

后记    作为我们两所大学合作的成果,基于前期的工作基础、这段时间的合作,以及我回国后的1个月,我们分别向两个国际会议递交了3篇论文,两篇被接受为长文。其中一篇是我所在的研究院的李培强同学、我以及该所大学的两位博士生Spyros Kotoulas、Jacopo Urbani以及钟宁教授合作的成果,在论文接受后,虽然评审意见并没有实质性需要修改的建议,而我认为之前的版本写的并不好,就与所有的作者对该文进行了完全的重写,自由大学的两位共同作者更是在他们暑假旅游的路上完成了相应部分的修改。这让我不禁又对以前的一个错误的看法提出了疑问,谁说外国的研究者从来不占用自己的假期进行科研工作呢?我想也正是因为他们心中对科学研究有着一份执着和绝对的谨慎,才使他们在旅途中都会翻出文章不断修改。而投向上文提到的国际语义Web大会的论文被拒,然而,那篇被拒的论文是我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所花费精力最多,也是受诸多的老师和同学影响最大的一篇论文。黄老师鼓励我继续探索,告诉我这个大会上就算是系里面赫赫有名的教授撰写的论文也会被拒,然而每每如此,更好的研究成果也将诞生在这里。对于被拒的结果我并不气馁,因为通过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5周学习以及随后与这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我已经很清楚怎么能将相关的研究做的更为扎实,哪怕再次被拒,我也对未来的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未来的路应该如何前行充满了信心。
        在自由大学访问学习的这5周已经结束了,通过这些点滴的事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做学问的准则以及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的科学精神,更使我有机会目睹了具有这些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并能够向他们学习,这些都将深深影响我今后的科研生涯。感谢我的合作者Spyros Kotoulas以及Jacopo Urbani。同时要感谢在自由大学访问期间同我讨论问题,给予我帮助的Gaston Tagni、Christophe Guéret、Stefan Schlobach、Laura Hollink、Willem van Hage、以及清华大学的交流访问生蒋德均等。感谢Frank van Harmelen教授在送别一位即将离开的博士后以及我的“Semantic Web Drink”上赠与我由他撰写的《A Semantic Web Primer》以及亲切的留言。更感谢自由大学黄智生教授导师般的教诲与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虽然仍会有很多荆棘,然而当我想起在这段时间内接受的教诲、接触的人与事,秉承着正确的科研精神、准则,我不再惧怕任何的风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005-241885.html

上一篇:一些科学研究的准则--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访问笔记(1)
下一篇:语义Web的逻辑基础“黄普军校”
收藏 IP: .*| 热度|

9 章成志 刘锋 代占武 刘继顺 黎明和 吕乃基 王力 蔣勁松 王立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