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zeng

博文

一些科学研究的准则--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访问笔记(1)

已有 7295 次阅读 2009-7-4 17:59 |个人分类:研究体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2008年4月,北京工业大学国际WIC研究院正式获批成为欧盟委员会第七框架项目(EU Commission Framework 7 Project)之一,大规模知识加速器 (LarKC) 项目的成员单位,并随即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9年5月,由于科研项目的需要以及项目第八工作组的重要活动之一“交换计划(Exchange plan)”,我被派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A)进行为期5周的学术访问,这段访问于6月30日结束。在VUA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都不断地给我以震撼性的教育。在此期间受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知识表示与推理研究组高级研究员黄智生老师的指导,使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记录其中一些重要思想作为我进行科学研究的准则,并时刻提醒自己。
     
科学研究需要务实:

        记得在一次谈话中,黄智生老师与我讨论有关两类学者做学问的一个差别。我起初对这个问题并不觉得十分清晰,黄老师以我在LarKC项目工作组汇报的讲稿为例,列举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最关键的是:提出了过多的概念,而很多概念都没有解释清楚到底是什么,到底不是什么。黄老师讲到,这就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学者的一个通病:喜欢提新词、新概念。而一个新词,新概念的诞生,是要有来自实世界的需求,并有十足的必要的。非但如此,决不引入新的概念和新的词汇。倘若引入了新概念、新词汇,则必然要说的一清二楚。

科学研究需要去伪存真:

        在意大利米兰项目工作会结束后,我与黄智生老师在一次谈话中讲到科学研究的过程,黄老师提到:你怕别人说你的学术观点不正确么?我回答说:我欢迎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发现了很大的错误,我会感到非常内疚。黄老师说到: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树立观点,不断找反例推翻这个观点,如果最终无法推翻,才是可靠的结论”。黄老师的这个论点让我感到十分的震惊,因为这与我所了解和我所一直采用的科学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的方法是:提出一个新的想法,找各种各样的例子支持我的观点,最终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而黄老师的这个观点让我立刻想到的问题就是:以前做的一些工作中会不会有可能有反例而我没注意到呢?问题就出在我从来就是在想自己说的如何有道理,很少反过来想是否有反例。因此,科学研究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如果是不正确的,要坚决将错误的观点剔除掉。发表文章不是目的,做学问的难得之处在于敢于推翻自己的成果。正如一位诺奖得主发现自己发表在《自然》中的论文实验结果无法重复后,主动要求撤稿[1],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注重解决问题和问题的可发展性:

        有一次我刻意问到黄老师,是否注意到自己在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JCAI)的一篇文章在领域内有相当的影响力,他说:“是吗?我不太清楚,文章已经写完了,问题也解决了,就需要把精力放在新的问题上了,我不怎么关注我的论文引用率”,这又让我十分震撼,因为在我看来,学术论文发表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只要有重大的影响,然而似乎黄老师更注重的是解决他所关心的问题,至于别人是否重视他的论文,引用他的论文,他似乎并不在乎。另外一次的谈话中黄老师又提到:一个好的研究不但能够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还应当有很好的展望,让别人可以在你的工作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否则也算不上什么好的研究成果。

      这些观点都让我十分的震撼,也因此让我铭记于心,黄老师的这些思想让我对科学研究的准则有了新的认识,成为指导我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前行的路灯。

参考文献:

[1] 诺奖得主撤回论文风波 作者:蔡如鹏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597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005-241874.html

上一篇:感悟“21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三位图灵奖得主关于研究的建议
下一篇:科学精神与科研工作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访问笔记(2)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章成志 向峥嵘 蒋敏强 魏玉保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