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白鱀豚基因图:哀伤的“祭文” 精选

已有 9158 次阅读 2013-11-12 15:49 |个人分类:显峰冷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因组, 白鱀豚

科学家最近发表了一项激动人心的成果:成功破译了白鱀豚全基因组图谱。这项成果的意义,用科学家的话讲,就是“为解析白鱀豚独特的生活习性及进化历程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同时也为哺乳动物尤其是鲸类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源”。通俗一点说,这好比解开了白鱀豚的“生命密码”。

如此不俗的科学成果,当然是值得欣喜的,尤其还是中国科学家完成,更令国人多了一份自豪。但欣喜与自豪之余,联想到眼下江河之生态、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之现实,科学家奉上的“全基因组图谱”,更像是一篇“呜呼哀哉”的“祭文”。

“祭文”之说大概是有些悲情了,但读到这个“好消息”,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词的确是它。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的物种,却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数量骤减,直至2007年在《皇家协会生物信笺》发布的报告中被科学家宣判“功能性灭绝”。尽管科学界一直用的是“可能”一词,但此后没有人再见到过它。究竟是2500万年的漫长进化使它的生命力已成强弩之末,还是它所赖以生存的长江生态一点点将它逼上绝境?事实上,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公开的报道显示,过度捕捞、过度开发及污染排放等频繁的人类活动已使长江抱恙,不只白鱀豚,江豚以及更多鱼类的命运如今也已岌岌可危,脆弱的长江生态已难以庇护它的“孩子们”。当生命已成往事,再精致的“图谱”,于这些不复的精灵何干?

科学家的努力和坚持当然是可贵的,30多年前中国科学家就开始了对白鱀豚的研究,其成果当然不止一张“全基因组图谱”。但其对于保护这些可怜的物种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恐怕还不敢断言。而且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白鱀豚身上找到可以“利用”的特点,比如模拟的“回声定位系统”,等等。如果科学家的研究不能成为保护这些生命的力量,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只能对着一个个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来谈论它的习性,用基因图谱来证明它们的存在,这不是科学的善意,而是人类的罪恶。

比绘制一张“全基因组图谱”更迫切的,是我们充满诚意的对长江生态的保护。科学需要探索未知,而我们需要反思现实。白鱀豚的命运,长江鱼类的命运,及至整个长江生态的命运,其实是个缩影,人类的活动会不会像“贪吃蛇”,最终咬掉自己的尾巴?科学无力回天,再精细的基因图谱,也不过是哀伤的“祭文”,我们难道不担心白鱀豚的今天,会是我们的明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741144.html

上一篇:敬老不必指望“老年节”放假
下一篇:施一公当选2013年中科院院士
收藏 IP: 114.243.64.*| 热度|

12 鲍海飞 钱磊 黄晓磊 周洲 戎可 李学宽 赵凤光 赵吉春 虞功亮 anran123 biofans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