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这只不过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数字组合,如果非要给它赋予某种意义,那就取它的谐音:“我要爱”——多么温馨浪漫的愿望!但两年前的这一天,一场特大地震给这个数字强加了太多痛彻心扉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5.12成了一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对痛失亲人的人,它是一个浸着苦痛的缅怀时刻;对蒙受劫难的民族,它是一段不可淡漠的成长记忆;而对更多的普通人,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爱,懂得“活着真好”的朴素真谛。
我们看到,那场地震之后,国家第一次为遇难的平民设立哀悼日,并降半旗志哀;我们也看到,国家设这一日——5.12为“防灾减灾日”,来永久铭记那一刻血的教训。这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进步。
就在二十多天前,汶川特大地震还不到两周年,在青藏高原上,一场强地震袭击青海玉树。家园倾毁,生命陨灭,猝不及防的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直面灾魔的无情。当我们再一次以举国之名为遇难者哀悼、降半旗志哀之时,更加期待,在天灾袭来的瞬间每一个生命都能有安全的庇护。这远比任何救援奇迹让人安慰。
汶川地震之后,媒体上不断有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全国对口支援灾区建设,恢复重建的速度前所未有;震后农民的住宅堪比城郊高档别墅区,能抗八级地震;各个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要建成“百年工程”……看得出,生命的代价已经让人们警醒:既然科学不能告诉我们地震发生的时间,也不能阻止地球诡异的震动,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给生命一个安全坚固的建筑,不至于在地震袭来时葬身人类自己垒砌的现代文明垃圾之中。
正因为有触及肌肤的感受,我相信在玉树震后重建中,这必然会成为一种不必“警醒”的习惯,安全坚固的建筑会有的,以此为由头的种种标志性工程也会有的。
只是当我们在为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包围,并为此欢欣鼓舞时,可忧心过:中国还有多少和震前的汶川、玉树一样的地方;还有多少垃圾建筑就在此时此刻诞生?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不说被震碎的家园,不断走红网络的“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对于蒙受劫难的地震灾区,亡羊补牢式的设防是必须的,但我们总不能用生命的代价去一点点换取安全的庇护吧。
5.12,这是无数鲜活的生命陨落的日子。国家以这一天为“防灾减灾日”,无非是想以此警醒人们防灾的意识以及表达政府减灾的决心。这一天,我们不需要什么讲究的仪式和隆重的场面,让关于这一天的记忆和教训深入这个民族的骨髓和执政者的脑颅,让防灾减灾真正成为每一个生命生活的一部分,让尊重生命成为建造者不得不坚守的信念,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大爱,一个国家的力量。
天灾毕竟不可违。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体现在无坚不摧的军事力量和充满权力美学的宏大建筑上,而应是尽力给每个生命一个安全的庇护,哪怕是一个狭小却安全的蜗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323350.html
上一篇:
玉树期待心灵疗救的科学力量下一篇:
“南大校长助理造假”背后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