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北大校友,也与北大素无渊源,但是很多时候,我对它的关注胜过我的母校。我相信,这是一种大多数人都有的情感。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是北大110岁寿辰。北大自诞生以来,一直作为新思想的温床,孕育着中华民族前行的能量。所获民间赞誉颇多。
近些年情况有些变化。北大从大楼到楼内的设施日益崭新,但来自民间的批评似乎也与日俱增。我以为,这些批评,未必全是针对北大,而是对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理念反思的集中爆发。
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表征。它作为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不仅在大学校园内繁衍生息,而且通过各种渠道深扣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塑造和生成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格。
诚如韩启德院士在庆祝北大110岁寿辰时所言: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拥有能够折射本民族文化精髓的一流大学,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拥有能够代表本国先进生产力的著名学府。文脉即国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以说,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是科技和人才的摇篮,更应是无数青年学子和知识分子向往的精神家园。过去的北大是这样的。鲁迅先生在北大27周年庆时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正是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观之今日,市场和权力以各种各样的名目和渠道向大学渗透,腐蚀着大学精神。大学喧嚣、浮躁、拜金、学术造假、急功近利。有些大学教师成了某些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学术大师难以出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受到严重影响。北大也概莫能外。
大学变成了市场利益的代言人和行政权力的附属物,必将失去自由、独立的天性,“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也将随之湮灭。如北大老校长蒋梦麟先生所言:“窄而陋的学术机关,于社会决无甚贡献。虽不死,犹和死了的一般。”
370岁的哈佛大学,在校庆的时候思考的是“有什么内部矛盾和过分行为会消弱我们的大学或阻止它满足现代社会和人类的需要而作出贡献”。我们的大学如何自立起来,成为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生成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源地——庆贺北大110岁寿辰之际,我们也该反思了。
昔日北大之成功,得益于教育家办学、教授治校之自由。倘若这样既能免却我们行政大楼内官员的劳累,又能让教授们寻回知识分子的尊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