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宇_中国科学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huaiyu 博士、副教授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欧洲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

博文

[CG 探讨] Siggraph 2012 总结

已有 5183 次阅读 2012-12-3 14:1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2

由于早先时候我申请的UCLA-IPAM暑期学校也正好在洛杉矶召开,而所投Poster进入了semi-finalist,组委会提供travel award,所以就参加了8.4-8.10号的Siggraph 2012。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一直没静下心来写份总结。这次借实验室组会的要求迫使自己多少写一点,所以就把脑海中一些琐碎的印象写下来。SIGGRAPH是盛会型的,保罗万象,下面的介绍仅从Science(大类)学生(小类)的角度去管中窥豹吧。


简单介绍:
第39届SIGGRAPH年度国际大会于2012年8月5-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国际会议中心举行。SIGGRAPH 2012盛会迎来了83个国家的21212名艺术家、研究科学家、游戏专家和开发人员、电影工作者、学生和学者。此外,SIGGRAPH 2012大会的44750平方英尺的展区有来自19个国家的161个行业组织参与展览。共超过1200多位发言人和贡献者,通过各种会谈、研讨、论文、展示、专题报告和播放影片参加会议。更加详细的介绍参见该网址。


行程方面:
由于UCLA-IPAM暑期学校和Siggraph会议中间只隔了一个星期,所以在参加完暑期学校后去朱松纯老师组参观了一周时间,然后9.3号下午从UCLA校园搭乘720路公交车直接到了旅馆。旅馆价格在105刀到160刀范围的居多,不过必须用信用卡绑定,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直接退掉。预定旅馆越早越好,两人合租一间基本上就不会超出报销范围。在Siggraph大会提供的旅馆列表中入住的话,可以免费搭乘大会专有巴士前往洛杉矶国际会议中心。我是四号入住酒店,五号上午去国际会议中心注册的(国家会议中心就挨着NBA湖人队的主场斯台普斯球馆)。注册流程非常简单,集中在一个大厅里面,一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大概流程为:去之前将邮件收到的条形码打印出来,在注册柜台的电脑上扫描一下就可以领取你的带有个人信息的纸张和胸牌,然后去merchandise柜台领取衬衫等礼品;假如你是contributer的话(比方说你是评审人员、paper作者、poster的semi-finalist等,提前会收到邮件告知),可以去contributer柜台领取黄色的标识。据说将黄色标识粘贴在胸牌上面,一般会有更多的人搭讪,请教他人也更加获得重视……
会议议程方面,你可以先在网站上制定你的个性化schedule;假如没有特别感兴趣的话就到现场再确定,主办方会发一个小册子给你,里面有每天的安排,你可以随时查看选择。一般同一时间段有非常多的选择:Technical Paper、Poster、Art Gallery、Exhibition、Feather,Animation Festiva等,假如第一次参会的话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参加次数比较多的同志们一般会选择前三天认真参会,后面两天或者一天去当地著名景点游玩……很多人选择最有一天下午离开,所以最后一天下午人比较稀少了。因为我注册的是Basic Conference(150刀),不能听Technical paper,但后来因为一国防科大一老师8号出去游玩,9号离开,所以我借用他的Full Conference(600刀)胸牌蹭听了两天Technical paper,正好我的方向computing graphics的大部分论文集中在最后两天,非常幸运!


技术论文(Technical Paper)
SIGGRAPH 2012技术论文从提交的412份论文中精选了94篇,加上直接投TOG的38篇文章,一共132篇。总体上说来技术文章应该还是整个大会的核心, 很多第二次参加Siggraph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 Social Network+Technical Paper。第一天晚上六点到八点,所有的技术论文作者都必须在Technical Papers Fast Forward中花最多1分钟时间简单介绍自己的论文。因为参会人员选择很多,所以技术论文作者一般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吸引参会者前去旁听——一本正经VS行为艺术;天籁之音VS对牛弹琴……;。论文是基础分,视频展示和英语口语是乘子,一般口语不好的就没什么人去听,影响力和应用率大打折扣。技术论文中出现了大于三篇的有关服装的文章(都出现cloth单独章节了),看来未来几年里虚拟着装必定会大火……全部论文首页组成的PDF(推荐);部分论文的Fast Forward视频。
我投的Poster偏computing graphics,属于图像图形交叉领域。总体上说来,Vision+Graphics的交叉领域在Siggraph中的文章越来越多,从网站论文列表也可以看出来。可能传统的纯Graphic中很多方向也遇到瓶颈了,也可能因为交叉领域能作出更多创新性+眩效果的陈国来。不过computing graphics的地位貌似比较尴尬,在social network晚会上有幸认识微软图形组的童欣研究员,聊天中他说了一个笑话:做CV的投Siggraph的话,中了就叫computing graphics,没中就是computer vision……
下面是我的个人见解(假如有利益冲突,我马上删除):
1、Siggraph文章比较强调两点:吸引眼球的创新性和印象深刻的效果,而理论性则是其次的。这可能跟Siggraph主题为Sicence & Art相关,毕竟要照顾大多数参会人员的需求。很多文章理论部分基本上一听就懂,很可能还是现有的技术,所以搞CV的去参加Siggraph还是比较轻松的。Siggraph技术文章更多的像一种工程系统,将很多技术组合起来解决一个新颖的实际问题,然后做出很好的效果。比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mes F. O'Brien的文章:Exposing Photo Manipulation with Inconsistent Reflections就是利用三维重建里面非常基础的知识(实像和镜像对应点连线共灭点)来判断图像是否造假。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文章还有一篇-微软的Sudipta N. Sinha - Image-Based Rendering for Scenes with Reflections,大致工作就是利用多幅图像消除目标物中的倒影,比方说油画中倒影室外的场景。
2、Siggraph中应用到的技术相对于CV或者ML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比方说这一届Siggraph中有不下六篇的文章核心技术是CV中火过很久了的MCMC和Manifold Learning。
3、Siggraph文章影响比较大。这次碰到很多参会的中国人,问我是哪的,我说中科院自动化所,他们看上去都比较惊讶,以为自动化所没有搞图形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所还是有一个小组搞图形的(不是我们组,本人也算是搞CV的,算是去Siggraph蹭听)。作为对比, 母校北航计算机系的一位博士生(bin wang)中了一篇Siggraph, 感觉很多参会者对北航另眼相看。从目前来看, 可能Siggraph算中国图形学俱乐部的一个入门槛吧。
4、现在的Siggraph文章增多了,有些论文还是有点水分的。我听了computing graphics方向上大概5篇技术论文的报告,感觉有其中三篇名副其实,但有两篇我感觉有点失望。第一篇: What makes Paris look like Paris? 核心非常像CV里面提取特征点然后分类, 作者只是把特征点换成特征块而已, 有点像bag of words。创新性不怎么够,有点标题党的嫌疑, 报告当场也被人质问了, 显得比较尴尬。不过他们实验倒是做的很充分,工作量比较大,这也许是他们中Siggraph的原因吧。第二篇: Binocular Tone Mapping, 本来是我最期待的一篇文章,因为我最近的工作就是tone mapping。但听完报告后感觉很失望, 个人觉得作者有点玩弄概念的嫌疑, 结果不甚理想, 主要卖点跟tone mapping不相关。


海报(Poster)
今年海报总共收取133篇(投稿数目不详), 其中13篇进入semi-finalist, 5篇进入finalist, 3篇获奖。相对于技术文章来说, 海报容易的多, 主要是看创新性, 工作量影响不大, 但是要一定的结果证明创新性。
假如海报主要工作是学生完成的话,可以报名参加ACM Student Research Competition。假如进入semi-finalist的话, 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比方说准备PPT或者其他演示器材在海报现场为评委(这一届是四个评委)讲解, 进入前三可以到Siggraph大会上做报告等。 Semi-Finalist可以有很多优惠: 获得500美金的travel award; 注册费用便宜四分之一; 即使注册Basic Conference仍然能获得大会光盘(125刀)和Social Network晚宴(100刀?)。


Social Network
相对于CV界来说, Graphic貌似更注重交流合作, 体现在方方面面。Siggraph大会设置了很多小会场让同一国家或者同一大洲的学者聚集一堂进行交流, 会场餐桌上也随处可见不同肤色拿着电脑进行交流的群体。晚上的活动更是丰富多样, 小群体小聚,大群体大聚。中间一晚上还有一个Social Network晚宴(实际上可能称作甜点派对更合适点), 在一个超大酒店举行, 不同国家的学者济济一堂, 人山人海。我在这次晚宴上也认识了很多国内图形学界的领头羊,也基本上弄清了国内图形学几大山头: 浙大CAD实验室和微软亚洲研究院领跑, 代表人物有浙大的鲍虎军、周鲲和亚研的郭百宁、童欣; 清华、中科院深证研究所也都不错, 代表人物有清华的胡事明教授; 新秀国防科大现在也有两篇Siggraph等。这里有一个中文博客描述世界范围内图形学研究中心的分布,不保证全面和准确性。
下面是我个人观点:
1、即使是国外的学者,也很看中Social Network,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网。很多人参会更多的是见见一些合作者或者好朋友。我觉得Siggraph值得其他会议借鉴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是每次会议都能把这个领域的几乎所有的牛都召集起来, 所以参加一次会议基本上就能看见所有的牛(虽然能够结识的就几个人)。就中国来说, 亚研图形组所有研究人员, 大概十三到十四个人全部参加; 中科院深圳研究院图形组也几乎全部到齐; 上述山头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参加了。最无语的是听这帮人说他们基本上每年都参加……第二点就是可以让学者有很好的机会结识一些产业界的朋友, 使学者知道产业界需求, 同时能更快的将自己的技术转换为产品。
2、合作交流很重要。Siggraph需要新的Idea, 所以需要不同大脑的思维碰撞; 需要大量工作支撑, 所以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很多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而相对来说CV届则更多倾向于个人工作。 据说很多Siggraph(或者Siggraph Asia)文章基本上都是第一作者提出一个idea,然后就邮件联系几个好友或者实验室人员从一开始就合作, 直到论文截稿。另一方面, 审稿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亲疏因素影响(耳闻,算潜规则吧)。所以说, 广泛的关系网比较重要!
3、视野和合适的环境相对于年级和年龄来说可能更重要。举一个例子这一届的的第一作者就是浙大CAD实验室和亚研联合培养的研一学生, 他和他和作者的idea、初步结果经过亚研老师的改善和包装,最后发表。 同样的例子适用于上面提到的北航的bin wang, 请查看她的homepage。关于视野,这里还有一篇博文,大二就写书,同时还在MSRA和HULU实习过的清华学生写的,也许能给我们些许触动。


突然发现写的有点多了, 就不介绍Art gallery 和 Exhibition了。总之,这次Siggraph大会获益颇多吧, 不仅是自己方向上是找到一些共同研究的学者, 拿到一些视频资料; 更多的是对图形学领域的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补充一点: 个人感觉Siggraph的技术文章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高高在上, 为什么中国人投的却比较少(几大山头除外)? 第一个可能是工作倆比较大,准备周期比较长, 所以不中的话风险相对高一些。但我个人感觉更多的是因为很多人不熟悉Siggraph (针对CV界来说)。 我用中文搜索Siggraph, 很少介绍性的博文……希望这篇博文能稍微揭开Siggraph的红盖头:)

 

相关PPT下载详见 “视觉计算研究论坛”「SIGVC BBS」:http://www.sigvc.org/bbs/thread-125-1-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638757.html

上一篇:[CV论文读讲](MIT) T. Poggio教授的报告:A Theory of Invariant
下一篇:[CV研究探讨] Richard Szeliski这位牛的书终于出中文版了
收藏 IP: 222.129.50.*| 热度|

1 李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