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机器与环境的“涌现” 精选

已有 2961 次阅读 2023-6-27 06:14 |个人分类:2023|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有人认为“人类很多知识其实并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这或许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虽然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但是人类的知识并不仅仅局限在科学领域,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领域也都包含了人类的知识。这些领域的知识可能并不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可证伪性,但它们对于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认识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况且,科学的发展也往往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往往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有关。因此,人类的知识不仅仅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还包括了人文、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智慧出,有大伪”常常意味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虚假信息和骗局也会越来越多。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和谨慎地对待信息,不要轻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也需要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辨别真伪,避免被骗。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信息监管和诚信建设,打击虚假信息和骗局,保护公众的权益。

涌现是指系统整体表现出的特性或行为,并非由单个组成部分的行为所决定。在小规模模型中,系统的组成部分较少,相对简单,因此系统的整体表现往往比较容易预测和理解。但是,在大规模模型中,系统的组成部分数量庞大,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复杂程度也大大增加,导致系统整体表现出的特性和行为无法简单地由其组成部分的行为所解释和预测,从而出现了涌现现象。涌现是自组织系统的一种表现,它是系统在适应环境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涌现可以表现为系统整体的协同、自组织、适应性、复杂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可能对系统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涌现可以使系统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和韧性,从而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涌现现象的存在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涌现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系统的表现,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涌现是一种重要的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和行为都可以归结为涌现。涌现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而我们仍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遗传、环境等等,来解释人类意识和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类的意识是由大脑神经元的集合体所构成的,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是极其复杂的。当神经元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就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性质,从而导致一些新的意识和行为的涌现。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一些意识确实是涌现出来的。例如,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和态度,这些行为和态度并不是任何一个个体可以单独表现出来的,而是由整个群体所涌现出来的。同样,人类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意识也是由整个社会所涌现出来的,而不是一个个体所单独决定的。

人类的涌现和机器的涌现有很多不同之处。人类的涌现和机器的涌现虽然都是重要的现象,但它们的本质和特点是不同的。首先,人类的涌现是基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产生的,而机器的涌现则是基于算法和程序的执行。因为人类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所以人类的涌现往往是不可预测的,而机器的涌现则可以通过算法和程序来预测和控制。另外,人类的涌现是基于生物学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而机器的涌现则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分析。因为人类的涌现是基于生物学和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的涌现往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机器的涌现则往往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分析,所以它们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弱。最后,人类的涌现往往是与情感和意识相联系的,而机器的涌现则往往是与任务和目标相联系的。因为人类涌现与情感和意识相联系,所以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情感性,而机器的涌现则往往是与任务和目标相联系,所以它们往往是客观和理性的。

在东方文化环境中,类似于“涌现”的思想有很多。其中,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思想,以及佛家的“缘起性空”、“如来藏”等思想,都与“涌现”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无为而治”强调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像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一样,没有人工的干预,也能够自然地成长茁壮,如在治理社会过程中,不要强行干预,而是顺应自然、顺应民情、顺应事物的本性,做到松而不弛、紧而不绷,让自然的力量自己作用,达到治理的目的,这种治理方式注重自然、顺应、调和、平衡,强调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人为干扰,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这与“涌现”中强调自组织和自发性的特点有些类似。另外,“缘起性空”是佛教语汇,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在佛教中,“缘起性空”是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的一种解释。它的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种种因缘条件所组成,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本质,因此世界是空的。同时,因为这种因缘条件不断变化,所以世界是无常的,一切事物都是瞬息即逝的,因此世界是缘起的。具体来说,缘起性空的“缘起”指的是事物的存在是由各种因缘条件所组成的,这些因缘条件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万物的存在和变化。佛教认为,存在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因缘条件所组成的,因此它们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本质。而“性空”则指的是世界的本质是空的,没有实体和永恒的本质,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因此它们是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本质的。这种观念强调了一种无限的、不可预测的力量,它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和条件,让万物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这也与“涌现”中强调不可预测性和无限可能性的特点有些类似。

涌现与非线性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方法,它强调了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复杂性,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和变化,对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涌现指的是系统的整体行为与其组成部分的行为之间的不可预测的、出乎意料的交互作用,而非线性则指的是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这种思想方法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生态学中,涌现与非线性是解释自然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理论;在经济学中,涌现与非线性可以解释市场波动和经济危机的产生;在社会科学中,涌现与非线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系统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和非正常行为。

涌现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它是由大量简单的个体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交互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整体行为。P与NP问题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涉及到算法的复杂性和效率问题。简单地说,P问题指的是在多项式时间内可解决的问题,而NP问题则指的是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解决方案的问题。P与NP问题的核心是,是否存在一种算法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所有的NP问题,即P=NP。这个问题对于计算机科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P与NP问题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没有被完全解决。虽然有许多重要的进展,但是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使得它依然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许多人认为,如果P=NP,那么我们将能够解决许多重要的实际问题,例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因为这些问题都是NP问题,如果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那么我们将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机的效率。然而,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证明或者反驳P=NP的问题。“涌现”与P与NP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涌现与P与NP问题都是涉及到复杂性的问题。涌现是由大量个体的交互而产生的复杂整体行为,它的复杂性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动而形成的,非常难以预测和控制。P与NP问题则是涉及到算法的复杂性和效率问题,它的复杂性是由算法的设计和实现所决定的。涌现与P与NP问题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涉及到复杂性的问题,都需要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和算法设计方法来解决。涌现的研究可以为解决P与NP问题提供一些启示,例如,可以运用涌现的思想来设计一些自组织的算法,以提高算法的效率和可靠性。总之,机器的涌现往往受各种类似P/NP难题的限制与制约,而人类的涌现常常通过价值算计超越这些条件与前提,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意志与探索。

东方复杂思想和西方复杂理论都是涉及到复杂性的理论体系,但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1、东方复杂思想和西方复杂理论的思考方式和理论基础是不同的。东方复杂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它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复杂系统的哲学和科学理论。而西方复杂理论则是从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等角度出发,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复杂性问题,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因此,两种思想在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东方复杂思想和西方复杂理论在对复杂系统的特点和本质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东方复杂思想认为,复杂系统是由众多相互关联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非线性、非稳态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因此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相似等特点。西方复杂理论则更加强调复杂系统的动态演化和非线性特征,例如混沌现象、相变等,它们使用数学和物理模型来描述和分析复杂系统的行为和特点。3、两种思想在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方复杂思想主要应用于管理、组织、社会、文化等领域,例如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它们强调的是整体性和人文关怀。西方复杂理论则更加注重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例如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它们强调的是实证研究和技术应用。综上所述,东方复杂思想和西方复杂理论在方法、理论框架、研究对象和应用方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它们都是在探索和研究复杂性问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复杂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mmexport1677718144226.jpg01133df959c3f7911bbda37df9577463.jpg


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激发/激荡状况又将如何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393120.html

上一篇:人类语言和机器语言
下一篇: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激荡与激发
收藏 IP: 124.64.127.*| 热度|

3 许培扬 高峡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2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