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机之间 精选

已有 3445 次阅读 2023-6-5 06:38 |个人分类:2023|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世界并不是由孤立的独立事物构成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经济关系等等。与机器相比,人类是小数据学习、小样本决策,所以其学习与决策的机理与机器大不相同,人类更善于把握这些关系之间的价值,而不是事实性的数据。

如果我们只凭直觉去认识事物,没有概念的指导,我们就会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容易犯错。因为我们的直觉很容易受到感官和情感的影响,而概念则是经过思考和归纳总结的一种抽象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认知事物,于是,基于概念的机器智能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

据报道,最近AI的最新进展包括:1、英伟达ACE(阿凡达云引擎)游戏系统中玩家可与游戏角色进行不需要脚本的实时对话(能够记住对话历史,实现多轮对话),且角色能够同时具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其个性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2、英伟达推出了使用神经网络可把二维视频片段转换为三维结构,在开放环境下大规模场景与数字孪生已不再遥远,其中的Agent可根据现有水平/状态和总目标,让GPT分解任务,自己去写代码完成这些任务,还可通过反馈机制修正代码,同时把技能存到技能库里,在需要时拿出来使用,或把一些简单的技能组合成复杂的技能;3、可从大脑的活动信号中重建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即所想即可显示出来;4、可实现线上远程面试辅助系统,直接把面试问题变成文字,并把合适答案呈现给你直接念即可等等。上述诸多进展进展反映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人机融合的智能。

目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有人反馈的AIGC方向,正在从短时记忆走向长/短时记忆融合,再走向注意,最后是上下文感知方向。这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之一。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算法的不断优化,短时记忆模型已经不能满足处理复杂自然语言任务的需求,长短时记忆融合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序列信息,提高语言模型的准确性。注意力机制的引入可以使模型更加关注重要的部分,并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上下文感知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语境信息,可以更好地处理多义词、指代消解等问题。因此,这种技术发展趋势是有望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和应用范围的。

人机融合智能的出现,将人类和机器的智能融合在一起,使得人类的行为不再受限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身体能力,并且机器的智能也不再受限于人类的程序和算法。这种融合使得人类在决策和行动时,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不再受限于自身的局限和盲点,也不再受到机器算法的单一限制。同时,这种融合也使得机器的智能不再受限于预设的程序和算法,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情境和需求。因此,人机融合智能实现了自由论和决定论的融合,既保留了人类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权,也考虑了环境和基因等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决定。

在哲学中,自由和决定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涉及到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问题。自由是指人们可以自主选择和行动的能力,而决定关系则是指一切都是由先前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这两个概念似乎互相矛盾,因为如果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那么人们的自由将受到限制。然而,在哲学上,自由和决定关系并不一定互相排斥。一些哲学家认为,虽然一切都是由先前的因果关系所决定,但人们仍然可以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性,因为这种自由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例如,人们可能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仍然可以在这些限制内做出选择和行动。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自由和决定关系是互相排斥的。他们认为,如果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那么人们的自由就是虚假的,并且他们的选择和行动都是假象。这些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先前因果关系的限制。总之,自由和决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方式。无论哪种观点,都对人们的自由和自主性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行为和意识的本质。

“机器智能常常是决定论的体现”,这一说法意味着机器智能的决策是基于预先确定的规则和算法进行的,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在某些领域,如工业自动化、交通管理等方面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些领域需要高效、准确的决策。但是,在一些需要考虑人类情感、道德、伦理等因素的领域,如医疗、司法等,机器智能的决策常常过于理性和机械化,难以体现人类的情感和判断力,容易导致不公平和偏见。因此,在使用机器智能进行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局限性,并采取措施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统计概率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决定论。例如,在一个确定的样本空间中,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已知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概率计算出每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概率来做出决定。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统计概率并不是一种决定论。如在一个随机事件的样本空间中,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某个具体事件的发生概率,因为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统计学方法来估计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且这些概率只是一种概率性的估计,而不是一种决定论。因此,我们需要具体情境来确定统计概率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决定论。在一些情况下,统计概率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决定论,但在许多情况下,它只是一种概率性的估计。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数学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机融合智能是指将人类的智能与计算机的智能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系统。与此同时,小数据和大数据的融合也是指将小数据和大数据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系统。因此,人机融合智能和小数据与大数据的融合具有相似的特点,都是不同领域的融合,旨在提高智能化和数据化水平,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决策和管理。这种融合关系有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

人类的动态表征与机器的打标表征不同。人类的动态表征是指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改变。人类的动态表征是基于我们对事物所获取的丰富的感官、情感、经验等信息,而形成的一个对事物的综合认知,这种认知是非常灵活和可塑的。相比之下,机器的打标表征是指机器学习算法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事物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标记,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固定表征。这种表征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所使用的数据和特征,而不是基于机器对事物的实际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类的动态表征和机器的打标表征有一定的区别。人类的动态表征更加灵活和综合,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情况,而机器的打标表征则是固定的,不够灵活。同时,人类的动态表征还受到情感、道德、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机器的打标表征则是基于数据和算法,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归纳演绎和机器的归纳演绎都是从具体的实例中推导出一般性规律的过程,但是它们的方式和效果有所不同。首先,人类的归纳演绎更加灵活和自由。人类能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观察和经验总结,自主地提炼出一些普适的规律。人类的归纳演绎能够考虑到经验之外的其他因素,例如感性经验、直觉、道德价值观等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归纳演绎的结果产生影响。而机器的归纳演绎则是以程序为基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从数据中自动地找出规律和模式。机器的归纳演绎通常更加精确和快速,因为机器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能够全面地分析数据。但是机器的归纳演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力支持,以及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较高等等。人类的归纳演绎和机器的归纳演绎各有优劣,它们互相弥补,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作用。

人类的直觉决策与机器的逻辑决策不同。人类的直觉决策是通过经验、情感和直觉来做出决策的过程,这种决策常常是基于个人经验和主观感觉而做出的。人类的直觉决策可以快速做出决策,但是也容易受到情绪、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质量不稳定。机器的逻辑决策是通过数学模型、数据分析和规则来做出决策的过程,这种决策基于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可以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决策质量相对更稳定和可靠。但是机器的逻辑决策缺乏人类的情绪和经验,有时不能考虑到人类的主观感受和道德价值观。因此,人类和机器的决策方式各有优劣,可以相互补充。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人类的经验和判断来指导机器的学习和决策,在保证决策质量的同时,兼顾人类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观。

人类的反思和机器的反馈有以下几点不同:人类的反思是有意识和主观性的,可以考虑到个体的情感、经验、价值观等因素,而机器的反馈是没有意识和主观性的,仅仅是根据算法和数据的处理结果;人类的反思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文字、语言、图像等,而机器的反馈通常是数字或图表等形式;人类的反思通常可以覆盖较广的范围和深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而机器的反馈往往只能提供局部的结果和指标;人类的反思通常是为了改善自身的思考和行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个人发展,而机器的反馈则是为了优化算法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

机器智能不会产生语义,输出的只是符号高概率的组合,语义是人产生的。机器智能在处理自然语言时,通常是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概率模型的方式,来预测下一个符号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模型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的语义含义,而只是通过对符号的组合进行计算来输出结果。相比之下,人类在使用语言时,通常是通过对语言的含义进行理解和推理,来产生语义。人类能够根据上下文和背景知识,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从而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这是机器智能所缺乏的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机器智能确实不会真正产生语义,而只是输出符号的高概率组合。但是,随着机器智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技术和算法,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产生语义。

感性是理性之间的虫洞,能够穿越事物之间关系的壁垒和屏障。感性和理性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感性更强调主观体验和情感因素,而理性则更注重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然而,这两种认识方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交互和互动。“虫洞”比喻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它能够穿越事物之间的壁垒和屏障,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事物。因此,这句话表达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协同关系,强调了感性和理性的互补性和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频繁,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使得物与物之间也能够相互通信。这种紧密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新空间(有人称之为元宇宙或新型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类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只是单纯地使用机器和事物,而是与它们共同构建和塑造这个新空间。同时,机器和事物也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当然,这种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如机器或者事物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人类的生活受到影响;机器和事物的智能化也可能会给个人隐私带来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在尽可能保证人类福祉和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人、机器之间更加紧密、平等和可持续的融合。


mmexport1677718144226.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390561.html

上一篇:人类的智能是小数据
下一篇:人机融合难,恰当的人机分离更难
收藏 IP: 124.64.127.*| 热度|

2 许培扬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