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李政道院士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wjys/200906/t20090624_1808863.html,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和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等。作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发现了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振宁教授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统计力学方面,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70-80年代,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名家博士论文2:中国的奥本海默之一朱光亚先生博士论文1949年密歇根大学》中提到,19岁大二的李政道和21岁的朱光亚,被选中和吴大猷先生去米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当然,米国不会轻易教的,后李先生辗转进入芝加哥大学读书。选中芝加哥大学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先生本科并未毕业,而芝加哥大学是仅有的同意先生直接开启研究生课程的学校。有说,一开头是试读生,后表现优异改为正式研究生,1948年初通过博士资格考试,正式成为费米的博士研究生。
1950年,李先生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为:Hydrogen Content and Energy-Productive Mechanism of White Dwarfs(白矮星的氢含量和能量产生机制),论文全文,李政道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23262。虽然本文的前两页是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的封皮,但从第3页起显然是篇期刊论文,先生博士答辩(1949年12月)后投稿给Astrophysical Journal(收稿日期是1950年1月9日),最终发表在1950年5月第111卷P625-P640上,DOI:10.1086/145306。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杂志)由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家乔治·埃勒里·黑尔教授 (George Ellery Hale,1868 年6 月29 日-1938 年2 月21 日) 于 1895 年创立,他也是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AAS, 美国天文学会)的创立者,此刊现已开放获取。
显然,李先生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天体物理的,先生多年以后回忆中有这样的描述:“当年费米收我做博士论文,我想做粒子物理理论,费米告诉我粒子物理没有前途,要我做天体物理,我就去跟钱德拉做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博士论文完成后,钱德拉告诉我天体物理学没有前途,要我去做流体力学。流体物理做了一阵子,林家翘又对我说流体力学没有前途,所以我又回到了基本粒子物理。”费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李先生的博士导师,很正式的导师。钱德拉(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1995年8月21日),芝加哥大学教授,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Astrophysical Journal主编多年。林家翘(1916年7月7日-2013年1月13日)是周培源的学生,在《名家博士论文15:一代科学宗师周培源博士论文1928年加州理工学院》提到,他的博士导师是冯·卡门,也是钱学森的导师。
李先生对中国物理学界的贡献,不得不提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俗称李政道奖学金)。从1979年的尝试算起到1989年正式结束,项目累计培养了915位博士研究生,这其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为院士,比如:王中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心澄(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海青(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小刚(米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米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Nano Research创刊主编、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预测诺贝尔奖用)获得者)、沈志勋(米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有成功的工商界人士,比如SOHU创始人张朝阳,他现在敢开物理课直播还是有基础的。一个细节是,考试的要求很高,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是李佩教授(中关村最美的玫瑰,郭永怀先生的妻子)负责,那个年代在寄往美国很多大学的推荐资料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上只要有李佩教授的签名,就会得到认可。
图1:历年参报考 CUSPEA 项目和经推荐出国的学生数
CUSPEA 项目带动了其他类似项目,最典型的有生物学领域的CUSBEA项目,这是吴瑞先生领衔的,在《名家博士论文5:DNA测序之父吴瑞先生博士论文195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介绍。还有一个数学领域的陈省身留学项目,是陈省身先生领衔的。这些项目是在刚刚改革开放后,国人还不知道GRE和TOEFL考试为何物的时候进行的,非常难得,对中国科教等事业影响深远。
李先生对中国教育影响很大,还有一事,少年班。少年班的设立,是李先生强烈建议的,受到了Chairman Mao的认同,最终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招生。少年班的对错好坏,此处不讨论。一个细节是,李先生强烈建议少年班,或许与其本人被迫屡次辍学,通过自学,且能较好地完成学业有关系,有李先生小学、中学和大学均没有毕业一说。李先生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35年入小学,1937年因为日军占领上海小学辍学;1938年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入中学,1941年底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12月中旬进占租界,李先生再次辍学;1946年先生赴美时,的确也没有拿到本科毕业证。从博士毕业时间看,李先生是1949年底答辩的、1950年夏正式拿到学位,23周岁多点。从拿到诺贝尔奖(1957年)看,31周岁不到,这在相当长时间(至少40多年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图2:1984年李政道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同学合影
李先生还被誉为“中国科学与艺术互融创新的开拓者”。先生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其实更需要加强科技相关的“软”的一面,这里涉及科学技术与艺术,还有科学技术与社会(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最新的消息是STS荣列理学门类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8个二级学科之一(科学史、技术史、农学史、医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传播与教育、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软”的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助力Hard Science,有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
图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之道”雕塑
李先生还是中国实行科学基金制度的重要倡导者,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设立影响很大。李先生也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重要建议者。李政道先生95岁华诞时,《现代物理知识》出了一本专刊,比较系统,感兴趣的可以查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