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张学义科学网博客:主体间性的哲学

已有 1679 次阅读 2020-10-19 16: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85-253740.html 

主体间性的哲学

已有 7414 次阅读 2009-9-6 10:4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由著名现象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提出,后几经发展,其大意主要指涉自我与他我、他者的关系,这里既有我与他、我与你的关系,也有我与我的类--我们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共通性、共同性以及彼此间沟通的可能性。主体间性范畴内的主体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是具有相互平等的同等地位;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自我与他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充分融合,体现了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沟通、承认、对话与理解,是自我与对象内在统一的生存境界,是人类对自我的“终极关怀”。它的提出,使得先验的现象学摆脱了“为我论”的危机,并使得关注的对象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思想强调,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在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人们是相互需要的,他们既相互是目的又相互是手段,而不纯粹是目的或纯粹是手段。同时,主体间性的提出客观上是对以主体性(Subjectivity)的确立为标志的近代哲学的反思,是对以统治自然为目标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的反省,更是试图对主体性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科学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改善了资本主义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分离、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以及人们信任危机和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现状的颠覆和重构。

主体间性哲学是从“相对”到“相与”的转变。主体性哲学为何失败?原因在于其遵循的逻辑是对象化的逻辑思维,是主体相对于客体、对象处于一种相对主导、统治的地位,彼此间主次分明,其他客体者归属于另一主体者。这背后就隐含着一种统治、暴力,其极端就是集权。所以“相对”的主体性哲学始终进入不了主体间性的世界。而主体间性的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提倡人与人、人与物的相容、相与,是一种“让……存在”、“与……生存”的模式,让他人、他物存在,与我共存,共同此在,彼此和谐共处于多彩的生活世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85-25374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254946.html

上一篇:谦虚谨慎,刻苦努力,勤勉踏实,开拓创新,向“海绵学者”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一篇:[转载]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