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关于构建“医疗卫生与大健康智库”之我见——基于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对于智库发展的新思考

已有 1388 次阅读 2018-10-25 21:4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构建“医疗卫生与大健康智库”之我见

——基于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对于智库发展的新思考

 

张成岗*,巩文静,李志慧,高大文,高艳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全军军事认知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北京 100850

*通讯作者,电话:010-66931590Emailzcgweb@126.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二所三室

 

摘要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然而慢病高发的态势却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地敲响警钟。有报道显示,2017年底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之多,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走高以及多种慢病患者趋向年轻化,为我国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医保费用支出的持续增加不仅显著吞噬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收入,而且对于众多慢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和高血液患者而言,终生用药也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并且由于长期用药而带来肝肾的持续损伤,从而导致当前医疗正在逐渐陷入僵局。显然,不论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慢病防控,如果按照当前的思路运行的话,必将难以赢得慢病防控的胜利。针对这种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我们最终发现当前慢病防控的失误主要是未能够弄清楚慢病起源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我国在慢病防控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脱靶”效应。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发下,我们针对当代医学(西医)和传统医学(中医)进行深度剖析,并使用自身直接进行大量研究后,最终获得“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即迫使人体必须一日三餐摄食的饥饿感并非源于人体自身的感觉,而是源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当肠道菌群在繁殖其后代的过程中,通过分解人体胃肠道黏膜获取营养物质和能源的需要。该过程和信号通过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传递给大脑,被大脑解读和识别为饥饿感。当大脑驱动人体摄食后,肠道菌群停止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转而分解消化人体所摄入的食物,人体完成摄食过程。事实上,不仅人体摄食的信号是由肠道菌群所引导的,而且人体摄食的种类和偏好性也被肠道菌群所记录和体现。我们进一步证明,在我国传统医学关于饮食与健康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柔性辟谷等生物技术,能够通过控制肠道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感,即可进入到连续7-14天不饿不食、只饮水、不摄食的特殊生理状态,人体类似于骆驼在沙漠中的特殊生活方式一样,通过分解库存糖原和库存脂肪,为人体代谢提供能量,肥胖人群可因而实现生理性减重,由于超重所导致的“三高”等症状可显著改善。结合国际关于肠道菌群与慢病(例如心脏病、自闭症、抑郁症等)的大量报道,我们进而提出“慢病源于菌群”的观点,即人类的慢病实际上源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而并非源于人体基因异常,即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肠道菌群出现异常之后,即便是在正常饮食、使用安全健康食品的情况下,异常的肠道菌群也会将这些食品代谢产生大量不利于健康的代谢产物进入体内,随着经年累月反复积累,在人体逐渐形成慢性炎症反应的持续发展,最终诱发人体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直至形成“久炎必癌”的结果。换言之,就人类慢病而言,人类基因异常并非慢病的原因、而是结果,或者说肠道菌群基因组异常是主因、主要矛盾,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也会诱发人类基因异常,后者进一步导致人体出现诸多慢病,反过来符合我国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病从口入”、“吃五谷,得百病”以及“粪毒入血,百病蜂起”等常识。由此,我们在将中医归纳为“医学1.0”和西医归纳为“医学2.0”的基础上,提出了“肠道菌群是人体摄食、慢病与健康的核心”这一新观点,并将其提炼为“菌心说”学说,形成了可理解为“新医学”的“医学3.0”,不仅为慢病起源找到了科学依据,而且为慢病防控找到了相应技术方法。在“医学3.0”时代,将有可能在“肠道菌群健康,人才能健康”这一新的医学逻辑下,通过医学界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努力,瞄准慢病的精准防控,显著减少慢病高发,实现大健康的新目标。为此,我们呼吁并强烈建议在成立“医疗卫生与大健康智库”的过程中,应当重新审视当前的慢病防控思路,在吸纳“肠道菌群基因致病论”而不是“人类基因致病论”的新观点和新成果的基础上,将当前医学模式升级到“医学3.0”的健康新时代,为“决胜慢病”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让“健康自信”成为“健康中国”的新名片,让“医学3.0”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健康支撑,让“人人拥有健康、人人享受健康”真正惠及每一个中华儿女。

关键词  医疗卫生;大健康;医疗改革;智库;慢病源于菌群;饥饿源于菌群;菌心说;柔性辟谷;医学3.0;健康自信;健康中国

参考文献

1.     张成岗. 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6.12, 146万字

2.     Zhang C. The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Hypothesis of “Hunger Sensation Comes from Gut Flora”: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tiology of Chronic Diseases in Human Beings. [J] Austin Intern Med. 2018; 3(3):id1030(1-7).

3.     Gong W, Sun C, Teng S, Gao D, Li Z, Wang G, Zhang C. (2018) Evaluation of a novel fasting approach using plant polysaccharides per meal in human symbionts. [J] Int Clin Med, 2(1):1-12

4.     高大文,巩文静,李志慧,张成岗. 柔性辟谷技术对早期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 24(4):76-79.

5.     张成岗*,巩文静. 基于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将引发慢病防控突破性进展[J]. 科技导报, 2017, 35(21): 43-48.

6.     任青河,黄江南*,黄荣杰,粱丽峰,陈可翔,刘贺亮,卢一鸣,高大文,李志慧,张成岗*. 柔性辟谷技术改善高血压的初步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 23(8):70-75.

7.     巩文静,黄清健,高大文,屈武斌,李志慧,卢一鸣,高艳,李培进,张成岗*. 柔性辟谷技术在青年人群体重控制中的应用[J]. 军事医学, 2016, 40(8):651-656

8.     张成岗*. 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道微生态为新药研发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7): 703-713.

9.     张成岗*. 当前慢病防控困境迫切呼唤新医学和菌心说[J]. 科技导报, 2015, 33(22): 106-111.

10.  黄清健,滕淑珍,高大文,董红霞,沙继斌,巩文静,李志慧,李培进,翟军,孙长青,王广舜,张成岗*. 灾害救援中柔性辟谷提高救援效率的应急方案[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54(2):81-85

11.  张成岗*. 青蒿素研发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 科技导报. 2015, 33(20):86-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42801.html

上一篇:如何调整一个人的“物质记忆”?基于“菌脑双心一体论”的新发现
下一篇:柔性辟谷与菌心说是领会部分重要原理之后“理技融合”的自然产物
收藏 IP: 114.243.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9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