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有望为慢病防控带来突破性进展
张成岗*,巩文静,卢一鸣,黄清健,苏玉顺,闵霞,于周龙,卢宁,张一铭,任青河,李志慧,高大文,董红霞,李伟光,高艳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军事认知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北京 100850
微信号:junxinxueshuo (“菌心学说”的汉语拼音)
摘要:人类文明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然而,即便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十七个年头的今天,持续高发的慢病却仍然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迫切需要找到科学、有效的破解良策。虽然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当代医学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前的慢病高发现状反过来提示我们,必须采用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思维模式去重新思考慢病的病因学问题,方有可能协助人类越过这个慢病沟壑和健康难题。在进行长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实验室陆续形成了“饥饿源于菌群”以及“慢病源于菌群”的系列新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菌心说”学说(简称“菌心学说”)与相应技术,将为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事业带来突破性进展。为此,将进一步系统阐述“菌心学说”的观点,以及基于该观点形成的慢病起源的新认识,同时提出相应的慢病应对之策和解决方案。此前中医主张“天人合一”,西医主张“人类基因异常导致慢病”,而我们在“菌心学说”框架下所形成的“肠道菌群异常(通过导致人类基因异常而)导致慢病”的新医学体系,正好对应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望进一步完善人们对于慢病病因学的新认识,从而能够促进医学领域获得新发展。
关键词 菌心说;菌心学说;饥饿源于菌群;慢病源于菌群;慢病防控;健康管理;中医;西医;新医学;医学3.0
The discovery based on "hungry sensation comes from gut flora" will lead to breakthrough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ZHANG Chenggang*, GONG Wenjing, LU Yiming, HUANG Qingjian, SU Yushun, MIN Xia, YU Zhoulong, LU Ning, ZHANG Yiming, REN Qinghe, LI Zhihui, GAO Dawen, DONG Hongxia, LI Weiguang, GAO Yan
Beijing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roteomics,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Military Cognitive and MentalHealth of PLA, Beijing 100850, China
Abstract The human civilization has developed for about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even in nowadays in the year 2017, the chronic diseases still become an obstacl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find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chronic diseases.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the life science and modern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es, 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urn suggest that we must adopt and develop a new, even subversive thinking mode to rethink the etiology of chronic disease problems in order to assist humans across the gully and health problem of chronic disease. Based on a long-term scientific research, we have obtained some new discoveries as "hungry sensation comes from gut flora" and "chronic diseases comes from gut flora"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will bring a breakthrough on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To this end, we will further explore the point of view of this new theory, and will provide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the chronic diseases based on this viewpoint, an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for the chronic disea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advocates "chronic diseases come from abnormal human genes”, our studies emphasize on the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abnormal gut flora (caused by human genetic abnormalities) new medical system leads to chronic diseases". Therefore, these different knowledge corresponds to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for the people is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etiology of chronic diseases, which can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field.
Keywordsthe gut-flora centric theory; hungry sensation comes from gut flora; chronic diseases comes from gut flora;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new concept medicine; medicine version 3.0
目前国际范围内的慢病高发已呈现严重的失控状态,肥胖、“三高”、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负担,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逐渐增加,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难题。医学界一直在进行着长期不懈的努力,包括中医和西医以及相关领域的大量专家学者,都在通过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试图找到科学有效的慢病防控方案,例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精准医学”等,充分体现了学术界的持续努力,而2017年我国颁布的《中医药法》则为通过中医药技术促进全民健康、防控慢病,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然而,在慢病高发的残酷现实面前,包括“管住嘴,迈开腿”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以及医学界目前主流的临床治疗方案,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慢病高发的难题,说明我们在慢病的病因学等核心和关键问题方面,仍然没有获得正确的认识。除非独辟蹊径,采用颠覆性创新的思路进行研究,方有可能解决这一难题。“菌心说”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自从2015年发表之后,我们组织了大量研究,结合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展,目前看起来该学说有望能够从“人菌共生、人菌平衡”角度找到慢病的起源与解决方案,对于我国在2020年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菌心学说”介绍以及对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新理解
从研究过程来看,“菌心学说”是我们实验室在国内外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及自身进行大量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全称是“菌心说”学说,简称为“菌心学说”,指的是就人体而言,除过已知大脑是人体的中心之外,与人体共生存在的微生物即由非人类DNA组成的“第二基因组”遗传系统,尤其是肠道菌群微生态,构成了人体的另外一套复杂的DNA遗传控制系统,终生影响甚至控制着人体的饥饿感、欲望以及心理活动,即“饥饿源于菌群”、“欲望源于菌群”、“心理源于菌群”,具体表现为肠道菌群通过赋予人体饥饿感迫使人体摄食而完成吃饭过程。如果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将会逐渐形成慢病的“病根”,随着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活动的持续进行(而每天需要吃饭是人体的日常必修课),这些异常的菌群就会不断地向人体传递异常的代谢信号,从而导致慢病难以改善和康复。进一步,“菌心学说”认为,人们对于不同食物的倾向性与特定种类的肠道菌群的数量和质量异常密切相关,即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被长期甚至终生记录在这个人的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之中,反过来通过人的“欲望”和“心理”状态体现出来。为此,“菌心学说”认为人的内心活动即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可能是“肠道菌群”,而并非是以前传统认识所认为的只是人脑本身决定了人类心理活动,具体表现在“人心即菌群”和“菌群即人心”,故名“菌心”。因此,总体上而言,“菌心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躯体、菌群(菌心)和人脑组成的“身心脑•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突破了以前中医对于人体的宏观(大体)认识以及西医对于人体的微观解剖认识,并且认为“菌心主导情商”、“人脑主导智商”,而人体只是一个为“菌心”和“人脑”提供“栖息之地”、且具有良好自我代谢调控能力的生理空间。基于此,“菌心学说”对于揭示慢病起源以及促进人们重新认识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以及意识和精神活动,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觉,是我们认识人体的一个新的拓展和升华。
应该说“菌心学说”是多方面研究结果的总体体现,虽然最初源自于慢病防控相关的医学研究,然而在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以及我们实验室的持续不懈努力下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发现该学说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对接和跨越多个领域的综合、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西医和中医、生物学和医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后续可能还将会涉及到“界面生物学(Interface biology, IB)”等新型学科的出现。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从事“菌心学说”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该学说不仅仅指向了对于人体结构与功能以及慢病起源的新的合理解释,而且还有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1+X”(一个[人体]+多种[菌群])的思维方式,有可能逐渐成为人们在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种种纷繁复杂现象过程中的一种哲学观和方法论,因而将会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当然其首先和直接的应用将催生一门新的医学相关学科,故名“新医学”,已经被我们出版在《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专著中[],我们也正在沿着这个思路不断地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之中,相关研究结果将会陆续发表。
由于“菌心学说”指向了医学领域的一个新学说,必然有其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相应的应用与实践体系,不仅应该能够解释慢病的起源即回答慢病的病因学问题,而且还应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同时,理论上还能够与目前的医学体系相对接,即能够兼容中医和西医体系。只有这样的话,基于“菌心学说”的“新医学”才能够真正成为西医和中医的升级版本,这也是本文即将介绍的核心内容。
2.慢病的病因学分析以及“菌心学说”之解释
当前困扰医学界的慢病中,最常见的还是以身体的理化指标、影像指标以及功能表现异常等为代表的慢病,如肥胖、“三高”、肠胃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免疫内分泌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这些慢病在西医的学科体系中得到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是因为西医遵循的路线是将人体进行解剖学的研究和区分,定义了人体的多种组织器官和功能系统,例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从人体组织器官的异常以及人类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等角度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在西医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从遗传学和细胞学的角度理解生命的过程和意义,以及人类基因在疾病中的作用,尤其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从人类DNA的角度来解析和揭示慢病的成因,为慢病防控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后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衍生的一系列相关计划,包括蛋白质组计划、代谢组计划等等,为新药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地点燃着人类告别慢病、拥有健康的梦想。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人类征服慢病、梦想健康的漫长历程中,一次次地遭遇着“滑铁卢”,目前只能寄厚望于“精准医学”和“精准医疗”,但是距离看到真正的慢病防控的希望,依然遥遥无期。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新的思路,慢病防控之道路仍将充满坎坷、无奈与泥泞,迫切呼唤新的科学思路,独辟蹊径地来破解这个难题。
在我们此前于2015年发表的论文中[],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人体的每一个基因和蛋白,应该不是为了人体的慢病而准备的,而是为了让人体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准备的,而与慢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表达异常,应该是具有其原因的,即致病因素导致了基因突变、表达异常,最终结果表现为人体出现慢病。因此,就慢病的起源而言,我们应该去努力寻找新的原因,而不应该拘泥和局限于人类基因的异常问题,那样的话,会严重地限制我们的创新性研究思路。众所周知,单基因遗传病很明确地是由于人类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问题,例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然而,在目前所知道的复杂表型的疾病例如肥胖、“三高”以及恶性肿瘤的病因学方面,虽然经常可以看到存在大量基因突变,并在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大量微效基因异常导致人体慢病这样的认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的确是由于多种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形成了慢病的成因,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几乎难以破解的问题:即除非针对大量基因进行测序鉴定其突变位点、并研发多种多样的新药用来防止这些异常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或者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纠正发生突变的基因,才有可能防控慢病。然而,这样一来,人们就将会陷入一个泥潭和无效循环,因为新药不可能那么快速地被成功地研发出来的[]。于是,在复杂性疾病的病因学方面,就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了。
所幸的是,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体实际上是一个由人体本身和共生微生物所组成的一个“共生体”,其中以肠道菌群为数量最多,比人体细胞的数量多10倍左右,而且肠道菌群的基因种类将近1000万个,比人类的2.5万个基因多1000倍左右[]。这样一来,人体就可以被(十分朴素地)理解为一个新的结构,即人的肉体形成了一个“容器”,“装载”着大量肠道菌群等微生物。既然生命科学领域的共同主张是“基因型决定表型”,那么,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不仅从人类基因与慢病关系的角度考虑、而且也还可以从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慢病的成因;而且有趣的是,既然人体慢病那么多、那么复杂,而肠道菌群的基因种类又是如此之多,那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科学假说,即:人类单基因病主要由人类基因(突变)所决定、而人体复杂性疾病主要由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联合人类基因)异常所决定?这样的思考,完全符合“基因型决定表型”的已有科学知识,也符合逻辑,尤其是在慢病的病因学角度来说,一旦引入肠道菌群的基因型这个复杂变量的话,显然有可能启发新的思考,同时还有可能很好地回答慢病与环境的关系,因为肠道菌群等微生物本身就是环境里边的重要变量和疾病相关因素。
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回顾近年来医学领域的发展,其实关于微生物与慢病的关系的研究已经相当多了,也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这些令人意外的研究,例如2004年美国学者Gordon教授首次发现肥胖与小鼠的肠道菌群密切相关[]、2006年报道将肥胖动物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可以传递肥胖表型[]、2013年报道将胖人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同样可以传递肥胖表型[]、2013年我国学者赵立平教授报道从胖人体内分离出阴沟肠杆菌B27并证明其能够向无菌小鼠传递肥胖表型[]、2015年有研究报道进行粪菌移植时肥胖表型可随着向受体接种胖人的肠道菌群而获得肥胖表型[]等。此方面的研究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指向了这样一条很有意思的科学假说:肠道菌群(DNA)有可能是肥胖这一复杂表型的遗传学基础!显然突破了此前大家研究肥胖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人体基因这个层次的局限性,意味着新的认识的开始。
事实上,肠道菌群与慢病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肥胖,这个菌群与慢病关系的清单正在快速增加,例如自闭症,抑郁症,脑中风,心脏病等[],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文献被发表出来,包括将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重现抑郁表型等,不断地从符合“科赫法则”的角度证明肠道菌群是复杂表型的遗传学物质基础[]。国内中科院心理所金峰教授实验室也发表了大量论文,报道了肠道菌群与神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包括行为和心理在内的诸多复杂表型的物质基础,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提供了十分有趣的线索[]。鉴于此方面的研究报道和综述已经很多,一些书籍也已经出版[][消失的微生物],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中,本文不打算对此进行展开具体的细节性描述,而是将从更为系统和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我们实验室数十年来从事生物医学研究过程中,2012年之前主要集中于从人类基因与慢病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此前医学领域惯用的、标准的、常规的研究模式,然而却与其他实验室类似,并未能取得能够真正解决慢病的方案,亦未能触及慢病的真正成因,因此,从2013年开始,结合国际上关于肠道菌群与慢病的快速进展,我们实验室开始分析和思考,是否有必要系统研究和梳理肠道菌群与慢病的关系,而不是只是单一地、集中精力研究人类基因与慢病的关系。为此,我们采用自身进行直接试验的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大量临床检测指标和肠道菌群变化等数据分析,意外发现肠道菌群在人体慢病方面几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提出了重要的科学假说,尤其是“饥饿源于菌群”,认为胎儿出生后从环境进入人体的肠道菌群由于摄入营养物质和能量进行繁殖的需求,会直接以人体胃肠道黏膜为培养基,通过产生很多酶来分解人体胃肠道黏膜获取营养物质,反过来导致人体产生轻度的炎症反应,被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识别为饥饿信号,从而驱动人体摄食。当人体摄食之后,肠道菌群转而分解消化食物,而不再攻击和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这就是我们所提出来的“饥饿源于菌群”压力驱动下的人体吃饭和摄食的动机所在。如果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人体共生的肠道菌群失衡紊乱,出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异常,那么就会逐渐形成诸多慢病的“病根”,即便是在人体正常进食的情况下,这些异常的肠道菌群也会将食物分解产生异常的代谢产物,加上菌群本身所形成的一些物质例如脂多糖等,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内,使得人体长期处于慢病状态,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改善,从而形成了“慢病源于菌群”的科学假说,即异常的肠道菌群微生态形成了人体诸多慢病的“病根”。除非将这些处于紊乱、失衡的肠道菌群微生态进行彻底地纠正,慢病的“病根”才有可能消除,人体才能够恢复健康。这就是我们实验室于2013年12月19日提出来的“菌心说”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人体慢病的起源找到了“菌群紊乱”的科学假说,同样符合“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逻辑关系,即在人体慢病起源方面,我们倾向于认为是由于“异常的肠道菌群的基因型通过导致人体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异常而导致人体出现慢病症状”。或者通俗地说,在复杂疾病尤其是消化和代谢相关疾病的病因学方面,肠道菌群的紊乱占据了更多的权重(例如七成以上甚至更多),而人类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只是由于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异常而被动地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这一点是此前医学界所未给予考虑和关注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近年来大量报道介绍肠道菌群与慢病的关系了,而且反过来还可以理解为什么此前只是从人类基因与慢病这一相对单一的角度进行研究却迟迟得不到慢病的解决方案的原因了。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药物领域,即靶向于人类基因而不是肠道菌群微生态的新药研发策略,注定难以形成有效的药物,这一点可见诸于作者在2016年发表的论文[]。
事实上,前述的“菌心学说”中的核心要点即(1)“饥饿源于菌群”,(2)“菌群饥饿迫使人体吃饭”,(3)“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菌群紊乱”,(4)“紊乱的菌群形成慢病根源”,贯穿起来就指向了“慢病源于菌群”,是“菌心学说”中的一部分内容,而“菌心学说”的另外一部分内容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指的是人类的欲望和心理活动的起源也是肠道菌群,而并非来源于人体自身。这一点在2015年我们已经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根据此后几年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来看,正在变得越来越有道理,说明在“菌心学说”的科学假说推动下,我们以及国内外学术界不仅有可能陆续揭示肥胖、“三高”、神经免疫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病的病因学,而且还有可能揭示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起源,至少将证明肠道菌群而不仅仅只是人体本身在这些慢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此,针对慢病的防控研究,不仅需要考虑靶向于人体本身,也应该甚至重点考虑靶向于肠道菌群微生态紊乱状态的纠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拜托慢病的困扰并获得长期的健康收益。
在临床考核和验证方面,很有意思的是,根据“菌心学说”的研究思路,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重要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研究思路,即既然“饥饿源于菌群”,那么,使用一些天然来源的植物多糖和膳食纤维等不被人体吸收的食物“喂饱菌群”,理论上就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体的饥饿感,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技术即“柔性辟谷”技术,对于肥胖人群的减重难题,无疑提供了一个直接、便捷的通路,对于长期受到肥胖以及肥胖相关慢病例如“三高”症状困扰的人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多家医院(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陆军总医院、解放军307医院、京东中美医院等)已经完成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表明,基于“菌心学说”发展起来的“柔性辟谷”技术即每天一日三餐使用柔性辟谷饮料(10g)喂饱菌群消除人体的饥饿感,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生活,一周平均生理性减重十斤,有的人甚至平稳减重20余斤,恢复饮食后身体的多项指标正常甚至比先前肥胖时候的指标更加良好。此方面我们已经陆续在《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5)[]以及《军事医学》(2016)[]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逐渐形成了基于“菌心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相关慢病改善作用的新认识,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通过针对“柔性辟谷”技术应用前后的人体肠道菌群进行16S rDNA测序发现,人体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非常重要的有益性变化,近期即将发表。同时,在进行上述针对“菌心学说”的临床考核和验证性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以前难以做到的“管住嘴”的难题,可以通过“管住菌”而比较轻易地实现,即导致普通百姓出现亚健康和慢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通过针对肠道菌群的靶向调理而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有可能为真正解决“管住嘴,迈开腿”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思路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将为“治未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有效的方法。
3.“菌心学说”将促进“人菌共生、人菌平衡”决定健康的认知与理解
回顾2013年以来从事“菌心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的研究过程,应该说一路上充满了坎坷和艰辛,然而任何创新性研究工作却几乎又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从最初从事“菌心学说”研究的动机考虑,是基于直接的现实需求,即是我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身体严重地受到肥胖和糖尿病的影响,体力、精力、脑力均出现下降趋势,很不利于为医学科研事业继续做贡献,因此第一想法是能够参考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帮自己解决肥胖和糖尿病问题。其次则是为了按照上级要求,研究如何能够提升军队后勤综合保障能力,尤其是解决特殊环境下官兵的体能保持等问题,例如特种部队野外训练和作战情况下,是否以及如何能够实现没有食物或食物供给不足情况下的生存问题。因此,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开始使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试,没想到还真的解决了困扰自己十余年的肥胖和糖尿病问题,更加没有想到的是,结合自己在测试期间的大量体会,基于自己在生物学、动物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累以及对于中医和西医的浓厚兴趣和批判性思考,意外发现原来人类的饥饿感是来自于肠道菌群而不是人体自身,而更加令人感到意外和迷惑而有趣的则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看起来更应该是肠道菌群,而不一定是人脑本身。这些令人脑洞大开的系列新思维、新观点,令人激动不已,但是也纠结不已,因为一旦被证明其正确性,则意味着此前教科书的很多内容需要升级和改写;但是一旦我们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则意味着我个人的科研生涯将会提前结束,甚至容易导致被认为是“伪科学”的嫌疑。因此,在提出并创立“菌心学说”的研究过程中,我自己也经受了巨大的心理煎熬,同时不断地向诸多院士、著名教授请教和汇报,尤其是结合我们在多家临床医院开展的研究数据,最终在我们院里和研究所鼓励创新、规范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中,逐渐形成了“菌心学说”之科学体系,并于2016年年底正式出版了《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专著[],以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针对“菌心学说”的学术讨论。因此,客观地来说,“菌心学说”并非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从一开始我自己主动寻求减肥方案开始的“被动性创新”,然后结合大量科学研究逐渐发展为“主动性创新”,尤其是使用“菌心学说”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医学问题,发现该学说不仅可以兼容当前的医学知识体系、而且还能够从更高的纬度和空间提出有可能解决当前诸多慢病防控难题的科学方法和思路,并能够通过严格的临床研究验证,充分体现出了“菌心学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自然逻辑,因而能够在哲学的罗盘中找到了合理的位置和方向,从而佐证了“菌心学说”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因为只有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研究才是符合逻辑的客观存在,而且毕竟历史总是在质疑、怀疑中前进,尤其是当新的、颠覆性学说和理论出现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同的声音,甚至有可能会被扣上“伪科学”的大帽子;然而,历史总是会寻找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证明能够解决慢病防控问题的方案,一定会是正确的方案,并同时催生出新的(医学)科学新理论。
回顾历史,应该说“菌心学说”的创立与新医学体系的提出是有大量的历史研究基础的。在我们的研究之前,中医领域主张“天人合一”,提出了“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以及“脏腑理论”等理论,但是当时由于科技发展所限,尚未没有认识到人类基因以及环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等科学事实,因此可相当于“医学1.0”版本;西医领域主张“人类基因异常导致慢病”,虽然认识到了人类基因以及微生物,但是却没有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即没有发现肠道菌群形成了我们人体“吃饭的动机”,因此可相当于“医学2.0”版本;而我们在“菌心学说”框架下所形成的“饥饿源于菌群”、“人们使用食物喂养肠道菌群防止菌群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肠道菌群异常(通过导致人类基因异常而)导致慢病”的新医学体系,则相当于“医学3.0”版本,很有趣并且很合理地对应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望进一步完善人们对于慢病的病因学的新认识,促进医学的研究和应用进入快车道,形成科学、有效、安全的慢病防控方案,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4.“菌心学说”将促进没有慢病的大健康时代的迅速到来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慢病防控,这一点也是国家卫计委重点考虑的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慢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具有决定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实验室提出来的“菌心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有望为实现“2020年全民健康”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不仅从科学思路上、而且从技术方案上能够形成阻击肥胖以及肥胖相关慢病的系列应用,预期将为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事业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可以合理地期待没有慢病的大健康时代的迅速到来。
综上所述,我们衷心地期待与西医领域以及中医领域的众多医学界同仁合作,深入开展联合研究,通过大量科学数据,来验证“菌心学说”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无论对于该学说进行“证真”或者“证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前尚无系统的工作从“人菌共生、人菌平衡”的角度甚至“人体和菌群是天生的矛盾统一体”这一哲学角度来深入探究慢病的起源研究,亦无采用诸如“柔性辟谷”技术的方式进行系统验证的科学研究(除过我们实验室组织的临床研究之外)。不过,就目前而言,已经明确知道的事实是,我们将人体对于食物的需求之动机归因于肠道菌群的需求的话,看起来不仅在科学思路上是可行的,而且在实践应用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也已经为大量肥胖以及“三高”人群带来了直接的身心改善的综合效果,为后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我们也衷心地期望,基于“菌心学说”的“饥饿源于菌群”基础之上的“慢病源于菌群”认识,以及基于“柔性辟谷”技术的系列慢病防控方案,也能够为国际上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事业做出必要的贡献。如是,则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在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以“战胜慢病、拥有健康”为核心目标的“人类健康共同体”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妆淡抹的一笔记忆。
5.参考文献
1.秦伯益,科技导报,论文,
2.CZ slide参考文献
3.消失的微生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