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不可以反抗的压迫——不是所有的压迫都需要反抗——这里的“压迫

已有 2522 次阅读 2017-5-7 09:3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不可以反抗的压迫——不是所有的压迫都需要反抗——这里的“压迫”,你不可以反抗,否则必然出问题——反抗与对抗思路的终结,并升级为“言和”,其实是一种更加科学与“合理的反抗”即充满智慧的“合理反抗”,表现为“顺从”——基于“菌心说”学说(简称“菌心学说”)对于人类社会从慢病到战争的起源之初步解读


张成岗👼“菌心说”学说+“柔性辟谷”技术,2017.5.7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我们已经听得很多了,也很熟悉了,同时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其用于生活实践中,尤其是在社会和国家尤其是敌对国家的政策依据中。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往往是你死我活的状态,相互对抗的一方总是企图掠夺另一方的资源(食物、资源和能源等),而由于物质总量总是有限的,所以就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斗争了,从而表现为内战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状态。卷入的国家多了,就成了世界大战。上世纪进行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几乎把这种压迫和对抗放大到了极致,尤其是核武器的使用,让对抗的双方忽然意识到,如果使用最高能量的武器即核弹来对抗的话,最终结果会导致双方都灭亡,甚至地球被毁灭,于是会导致人类被毁灭,这样的话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期待是完全不一致的,即战争行为属于“反人性”的,尤其是侵略战争。为了保护家园和国家而被迫进行的反侵略战争,通常被认为是正义的。但是,只要有战争,就会有伤亡,不是你死我活,就是战伤创伤不断。不过,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没有人类出现之前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球呢?合理的推测应该是这样的:动植物遍布了地球,动物界有弱肉强食,但是应该没有巨大的(人类)战争灾难,这是因为动物(即便是高级动物)也缺乏人类的高级智力,不能创造工具和发展科学文明,自然也就不懂得战争,顶多是保护领地,吃掉对方而已,而不是像人类这样会使用核弹去毁灭对方的肉体,甚至还有精神。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自然界会出现人类?有了动物,这个世界还不完美?所以要出现人类?人类的出现与存在,究竟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好还是更坏?显然,应该是更好才行,一切的不好,应该是人类在和自然界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接下来,让我们试图使用“菌心说”学说解读这些困扰人类的诸多问题,包括慢病与战争。为了节约大家的思考和头脑,我且将核心观点简要写出来,以便后续理解。简言之,人类社会遇到的诸多负能量问题,是由于没有意识和领悟到“人菌平衡”而误入“人菌对抗”的认知陷阱所导致的结果,直接表现是慢病,间接表现是战争,中间的表现是犯罪等失控行为。而且,我们的研究很清晰地发现,只有把“人菌对抗”的思路升级为“人菌合作”的模式之后,而且当且仅当人类能够真正理解菌群的时候,我们的真正的人类文明才能够出现,人类才能迎来真正的大和平与大和谐时代。为此,我们正在不断地努力过程中。

接下来让我们来详细地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简要介绍一下“菌心说”学说。该学说是由本人即军事医学科学院张成岗研究员在国内外大量研究基础上通过大量亲身体验以及顿悟,于2013年12月19号凌晨三点形成的认识,认为人体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1)肉体,来源于父母提供的人类基因组的发育,构成人体的生理系统;(2)菌心,来源于胎儿出生后环境微生物的提供,构成人的心理系统;(3)人脑,在物质上同样来源于人类DNA的发育,构成人的精神系统。换言之,肉体+菌心+人脑,构成了“身心灵·三位一体”的架构体系。在这三方面结构中,人的肉体具有自洽性,能够自主地完成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但是“必须”从外界摄入能量。这个过程则是由肠道菌群来实现的,即肠道菌群通过向人体赋予饥饿感,迫使人体由于饥饿而吃饭摄食,而且,不同的肠道菌群向人体提供不同的感觉,例如喜欢消化肉类的菌群迫使人们喜欢吃肉,喜欢素食的菌群让人们喜欢吃素,从而即由肠道菌群的总体构成了人们的“内心”,在我们的科学体系中,被命名为“菌心”,很好地诠释了“人心隔肚皮”、“人心叵测”、“心与小肠相表里”等传统说法。进一步,我们的研究已经明确地指出:菌心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人脑是唯心主义的代表。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唯心主义通过人脑思维思想和精神意志信仰来体现,唯物主义通过菌群菌心对于物质的需求和欲望来体现。我们的肉体需要菌心向人体传递饥饿感而摄入食物(能量、能源)来供养存活,我们的大脑则用来思考这些问题,并用来研究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

如此一来,就有了本文的标题内容,即我们人体的每天一日三餐时的饥饿感,其实是终生“驻扎”在我们每一个人肉体的肠道里边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小生命”需要能量繁殖自己的后代的“哭声”和“呐喊声”,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到饿了,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肉体饿了,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肚子(肠道)里边的“菌群宠物(宝宝)”饿了。这些菌群宝宝一旦饥饿之后,就会分泌很多酶来消化分解我们的胃肠道黏膜,产生炎症反应,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感觉到疼痛,即“饿得很疼”,然后就很快要吃饭。一旦吃饭之后,食物进入消化道,肠道菌群即“菌心”表示“很高兴”,不再去破坏胃肠道黏膜,而是去转向分解消化吸收食物。这个过程通常持续3-5个小时,基本上对应了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即早餐的食物被菌群消化完了之后,基本上就会到中餐的时候了,中餐摄食之后,又经过3-5个小时,就到了晚餐时间,人们又得通过吃饭来“满足”“菌心”的饥饿需求。这就是“菌心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饥饿源于菌群”,而且由此发展(推理)出了很重要的系列认识“欲望源于菌群”和“心理源于菌群”,从而能够从起源的角度,揭示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于后天获得的肠道菌群即“菌心”。尤其重要的是,每天的饥饿感以及欲望和心理活动,看起来应该是“菌心”对于“肉体(人体)”的“压迫”反应,而且,这种压迫反应,你不可以反抗,也不能反抗,只能顺从,从而表现为“民以食为天”,饿了就得吃饭,否则就会把身体饿坏了,表现为营养不良和慢病。当然,如果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原本健康的肠道菌群紊乱失衡,那么,这些异常菌群就会不断地向人体传递不良的、错误的、有害的信息和物质,导致肥胖、便秘、“三高”、肠胃炎甚至自闭症和精神病等复杂慢病。一言以蔽之,绝大部分人类的慢病,尤其是与消化和代谢相关的慢病,几乎都是由于“人菌对抗”失衡的表现,只有从“人菌平衡”这个角度出发,找到新的平衡点,慢病才有可能好转,否则难以治愈。

由此可见,人体内的“菌心”通过向人体传递“饥饿感”,是自然界设计人体(以及动物肉体)的一个通用架构,这是一个不可以反抗的特殊“压迫”,而且这种“压迫”只能使用“食物”来“合作(而不是对抗)”,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压迫都需要反抗,因为这里所说的“菌心·压迫·人体”,你不可以反抗,否则必然出问题,因为“菌群(菌心)会吃人”,当我们不能给菌群提供食物的时候,菌群就会直接分解破坏人体的胃肠道黏膜,表现为肠胃炎以及更多的胃肠道疾病的开始。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关于“人为什么吃饭”的科学原理问题,我们的身心健康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坐标点。

然而,人类毕竟是充满智慧的动物,一旦我们能够认识到“饥饿源于菌群”的科学逻辑之后,那么,采用新的思路去“满足”“菌心”的需求,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努力方向,而且已经有了很好的科研成果,那就是我们已经发展完善的“柔性辟谷”技术,即每天一日三餐各喝一袋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止饿,即可轻松地消除人体的饥饿感,可以连续7-14天进入到只喝水不吃饭的“柔性辟谷”状态,人体通过消耗糖原和脂肪提供能量,体重生理性下降10-20斤,血糖血压血脂以及肝功肾功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正常,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经常性进行这种“柔性辟谷”调理,人的内心变得更加沉稳和平静,大脑的思路也不断地趋于清晰和透彻,更加有利于进行正念冥想和禅修等高级的修心养性的情感体验了。

因此,随着“菌心学说”的日益普及,人们将会逐渐发现,人类此前所遇到的种种磨难、慢病、创伤、犯罪和战争,基本上都是人类对于菌群的不正确认识而进行对抗的结果,不可以不说是一种“误会”。压迫与反抗,虽然是一种天生的矛盾,但是,只有通过智慧才能将其破解和理解。换言之,“菌心学说”的提出与发展,意味着人类此前所秉持的反抗与对抗思路的终结,并升级为“人菌·言和”,恰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诠释了王阳明心学之“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的内心体验,即可以从“菌·心学”和“菌心·之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类社会之发展过程,甚至可以用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起源与动机、动物的起源与动机甚至是生命的起源与动机,因为我们2013年开始创立的“菌心学说”的发展目标,将不仅仅停留在对于人类社会从慢病及犯罪乃至战争的起源之初步解读这个层次,而是正在行走在如何理解“物质与意识”以及“物质与精神”的道路上,而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领悟,将成为我们的智慧的真正辉煌与登顶👑,毕竟我们的人生,总归只能是“对于存在的一种理解”而已,即一切的物质,都可能只是精神的存在的体现,而人脑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揭示这个过程,并在揭示这个过程之中,拥有了无比苍茫和无比沧桑的愉悦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053413.html

上一篇: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总是在讲述人类的故事,菌群总是在讲述菌群的
下一篇:菌心学说(张成岗)·慢病防控知识传播——胎儿出生之后,从环境
收藏 IP: 27.115.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