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发言稿(转贴)

已有 2678 次阅读 2009-9-26 19:52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我叫***,是今年招聘进来的研究生。近三个月的工作让我感触颇深,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扪心自问,我想说:我们没有赶上创业之初的艰苦打拼,一开始就站在前人栽好的大树下,这让我们对现在的环境倍感珍惜;我们没有赶上推翻“三座大山”时候的斗智斗勇,甚至将其作为历史来谈论,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让我们时刻警醒、反思;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能够到高等学府深造,比同龄人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但是如何穷尽所学,让知识成为指导工作、创新工作的不竭源泉,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永恒命题,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珍惜——反思——学以致用”是我这次发言的逻辑顺序关键词。
1.珍惜
珍惜首先是一种态度,其次是一种品德。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珍惜会赋予我们一种历史厚重感,让我们找到根基,同时给予我们一个有高度的努力起点。不承认历史,丢弃文化的人是迷茫的;承认历史,认可文化的人是自信的。大学生的满腔热情、意气风发要融汇在企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虚心向前辈们求教,克服盲目自大、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定好自己的位置,练就不可替代的技能,最终完成承上启下的角色任务。
2.反思
以史为鉴,可懂反思。中国著名哲学家贺麟老先生说:“我们处在一个崭新的过渡时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信仰均起了空前急剧的变化。其剧变的程度,使许多激烈趋新的人,转瞬就变成迂腐守旧的人;使许多今日之我,不断与昨日之我作战的人,犹嫌赶不上时代的潮流。我们既不能墨守传统的成法,也不能一味抄袭西洋的方式,我们不得不自求新知,自用思想,日新不已,调整身心,以解答我们的问题,应付我们的危机。”
读到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当我们被企业聘用、认可的时候,对有的人来说,也是开始过时的时候。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忠言逆耳。年龄、生活角色不允许每一个人在学校逗留一辈子,但是学业的终止不等于学习的终止。如何知道我们是否该继续充电,答案是依靠反思精神。反思精神以永不自满为基础,以探求未知为动力,以反思能力为支撑,以思维框架为血肉,以勇气智慧为方向。反思是一件法宝,让个人永葆活力,让企业基业常青。
3.学以致用
珍惜和反思作为精神层面的两个关键点还需要落实到行为层面发挥作用,所谓“学以致用”。但是珍惜和反思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行为的。珍惜的态度让我们具有了历史的眼光,反思的精神让我们具有了开拓的工具。有了方法和工具,还要借助知识的情境反复磨练,最终形成个人独有的思维模式。有了思维模式,在“学以致用”中,就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学知识,变运用知识为运用思维模式,变客观存在的知识为可以被灵活运用的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才为行为操作做好了准备。
大学生的文凭或许只能代表接触到的客观知识数量。是否具有思维模式,知识能否被纳入到思维框架之内,还有待于个人的修炼。没经整理的知识是散乱缺乏系统的,只能再认不能回忆,更谈不上运用;具有思维模式和渊博知识的头脑不仅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现有知识,而且可以创造知识,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先用思维模式,后用知识。
综上所说,“珍惜——反思——学以致用”仍然不是所向披靡的真理,准确地讲,它只是一种良好的准备状态。我们不知道烟草这艘船还会遇到多少礁石、急流和险滩,但是,有了这种准备状态,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来坚信:高概率的成功砝码掌握在我们手中,未来大有希望。作研究生、青年员工,我要把“珍惜——反思——学以致用”一一对应地修改为“谦虚——进取——奉献”。这是自我鞭策的座右铭,也是向领导和企业做出的承诺。
我的发言完了,真诚地与大家探讨,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258020.html

上一篇:标题:怎样上好一堂课
下一篇:第一百个客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