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学生的成才之路不止一条

已有 4936 次阅读 2012-2-24 14:10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style, class, xml

这可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己之见仅供探讨。

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已经成了中国父母们公认的儿女成才之路,也许正是这个观念耽误了一些本来可以发展得更好的孩子。感觉那本《哈佛女孩》受到众多家长的热捧是件很可笑的事,就算那不是杜撰出来的,又值得多少家长与孩子借鉴?全世界哈佛毕竟只有一所。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宝典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则可,企图模仿就犯不着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更不用说唐骏先生那样的人士,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缺一不可,你企图模仿只会让名人更加出名,让有钱人更加有钱。

我姐姐曾经因为孩子的求学很伤脑筋,她的一双孩子干活很勤快,就是对读书没有兴趣,除了不喜欢读书,舍得吃苦也耐得劳。大孩子上了个职业高中,小儿子干脆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跟着同村的师父学起了木工,别看读书不上进,可干活是一把好手,很快自立门户当起了老板。原先是帮人家做家具,后来改做室内装修,不仅自家盖起了楼房,姐姐的婚事也是弟弟一手操办的,姐弟两家现在生活得很滋润,虽算不上富甲一方,在当地也是殷实之家了。也许正是这个孩子的成功改变了我姐姐的观念,外孙女上了职业高中,孙女虽然上了普通高中,但学习一般,家里人从不强迫她用功,孩子过得挺快乐。姐姐对我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工作都找不到,还不如学门手艺。”我深以为然,可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呢?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孩子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却从不考虑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很多时候孩子似乎不是在为自己读书,而是在为父母读书,难怪有些孩子在跟家长闹别扭时说:“看我不考个零分回来。”家长立马紧张起来,不敢再教训孩子了。

中国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忽略了教育的另一块天地,那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虽说我们有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但在教育赶超世界一流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软硬件设施、生源等都是个很大的问题,一般说来,凡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都是普通中学不要的,只要能进入普通中学,绝不进职业中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两个渠道,参加职考的学生与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后者基本上是高考的垫底生。

为什么国家与地方及家长对职业技术教育不看好?职业技术教育真的没有出路吗?恐怕有一个观念的突破问题,观念不突破,职业教育改革就永远是句空话。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类型的差别而不是等级的差别,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考生应该是兴趣、特长使然而非成绩差所致,假如国家、地方、社会都能正确看待职业技术教育,家长对普教与职教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有可能减少很多教育资源的浪费与人才的错位。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大,而且让很多本可以走职业技术教育之路、发挥一技之长的学生失去了用武之地。于是人才越来越多,学以致用者越来越少,美其名曰:“素质教育”。

教育超世界一流固然好,可是我们在赶超世界一流之前或许应该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国家的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如何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型人才(且别急于把人才提高到创新型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再来争创世界一流不迟。至少该双管齐下,不能顾此失彼,结果世界一流没学来,却让很多人连走路都不会了。

家长们不妨暂时放下一颗望子成龙之心,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感受、兴趣、爱好,如果的确不适合走科学家、发明家、“高端”型人才之路,何不实事求是地让孩子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假如你的孩子在中学时代学业并不突出,而他又对某个方面有特别的兴趣,何不在这些方面有意识的去发展一下?与其将来上一个不上不下的普通高校,不如选择一个对口的职业院校,说不定可以闯出一番事业来。在我看来,除了那些偏远地区不参加高考别无出路的农村孩子,城镇、城镇附近比较发达的农村子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走适合自己的路。

国家如果宏观上调整一下高等教育格局,或许可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之路,而不必张口闭口西方如何如何,或许实用型人才比创新型人才甚至世界一流人才更适合今天的中国。



我们的下一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540905.html

上一篇:今天的教师与学生真不容易
下一篇:嘿嘿,谁是科学网真正的大众情人?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18 刘庆丰 张玉秀 金小伟 汪梦雅 钟炳 吴飞鹏 张士伟 陈国文 李宇斌 马磊 朱志敏 丁魁礼 闫钟峰 王晓明 王春艳 wwsoul neilchau lqy1966

发表评论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