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圈流传一个帖子:“当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大学任教”,文章做了三种假设,大意是:1、17年后北大培养的博士越来越吃香,收到哈佛、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竞相聘请;2、17年后“北京大学博士”的学术资格直接受到哈佛和牛津等国外一流大学聘请担任教授的仍然很少或几乎没有,但在中国本土一流大学任教的比例在国内仍然名列前茅;3、17年后北大博士只有资格去中国的二、三流大学任教。文章强调:世界一流大学的真正标准是这学校培养的最高学位是世界一流的,其他标准都不是真正的标准。文章说得头头是道,有些也并非没有道理,但似乎没有指出真正的症结所在,再说哈佛等世界顶尖大学毕竟就那么几所,以进入这些学校任教为标准未免有点强校所难,而且文章并未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这篇文章混淆了两个基本概念:一流博士与在一流大学任教的博士,一个博士在不在一流大学任教除了自身的水平外还涉及其他很多因素,两者怎可划等号?
在我发表我的观点前先讲个有趣的故事。很多年前在扬州,一位导游小姐问:“人说自古扬州出美女,大家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你们现在在大街上见到的与传说不一样?”众人愿闻其详,导游小姐接着娓娓道来:“话说当年隋炀帝南下,随身携带嫔妃三千,没成想遭人暗杀,三千嫔妃流落民间,给扬州留下了美丽的基因,从此有了自古扬州出美女一说。可如今你们走在扬州的大街上为什么很少看到美女了?那是因为一流的美女漂洋过海,二流的美女去了上海,三流的美女深圳珠海,只留下了我这样的四等美女。”
导游虽然有自虐的味道,却也道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怪圈,就说这位发帖子的仁兄,虽然博士毕业于北大,但本科不也出自黑龙江大学嘛,如果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不漂洋过海,说不定他也就失去了进北大深造的机会了,当然像我这等凡夫俗子对北大就只有仰望之向往之崇拜之的份,压根不敢奢望。
有那么一段时期,教育部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以项目制的方式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有一次在项目结题验收会上,我向北大某学院负责汇报的一位教授请教:“请问你们每年出国的本科生有多少?”他回答大概30%-40%,我又请教:“回国率有多少?”他说没有统计过。其实回不回国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都出国了,国内其他高校优秀或次优秀的本科生去了北大读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北大培养出受哈佛、牛津青睐的博士,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北大本科生出国有错吗?我认为没错,作为个人,每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但北大最好的本科生出国了,谁有绝招让北大培养出世界一流甚至受哈佛、牛津青睐的博士?就算Hilbert、Von.Neumann、Weyl等大牛去了北大任教,他也要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学生带吧?
如果仅仅是北大本科生出国倒也不算啥,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世界性,自己的本科生收到世界知名大学青睐不是个坏事,问题在于,北大吸引了多少海外名校的优秀本科生?如果这种流动是双向的,那就是一件好事,说明北大真正走向世界了,如果流动是单向的,就会形成一种恶性流动:北大的本科生漂洋过海,985的本科生清华北大,三流大学的本科生去了X大,如此循环下去,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国家不断投入,优秀学生不断出国,国家再不断引进人才,培养出新的优秀人才继续出国,国家继续引进,如此循环往复。也许我们真的拥有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毕竟本科出自我们家,谁说没有我们自己的功劳?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国家花了大量的金钱向国外输送了大量优秀本科生,这些优秀的本科生学成后把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海外,在国家大力度引进人才的政策召唤下,很多人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打破这个怪圈,让最优秀的本科生不再把漂洋过海作为首选,让海外的优秀本科生愿意到中国来继续深造,到了那时候,不需要宣扬,我们自然就是世界一流了。所以一流大学的判断标准其实很简单,不需要那么多考核指标,一个就够:“无论海内外,名校的优秀本科生都愿意选择到这里深造。”真的到了那一天,不一流都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