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在最近出版的《读者》上读到一篇《一只塞纳河黑天鹅引起的“蝴蝶效应”》。作者的文笔很美,也把蝴蝶效应的因果关系描述得很到位. 里面正好有一段我比较熟悉的与水科学有关的段落,copy如下:
“
没想到这个稀奇古怪的推论立即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响应,大家纷纷要求当地的环境监测机构对圣塞涅境内的塞纳河水质进行检测。几天之后,检测结果显示由于氮、磷等元素增加从而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令人头痛的是,圣塞涅境内的塞纳河也是当地居民的饮用水来源。”
......于是市民义愤填膺,于是追根寻源,最后发现罪魁祸首,如何如何......
让我纳闷的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0.1个百分点”就如此大动干戈值得吗?“富营养化程度”是啥?可能是营养状态指数(TSI)吧. 任何指标都是有波动的,0.1%算个啥?就是1%的波动,水质也不会有实质性改变。在大众眼中的水质变化,TSI要是从50变化到50.05(正好0.1%),就值得惊慌吗?如果是瞬时的,波动很正常;如果是时段内的平均(如1个月或半年),1%的幅度也不值得重视. 简单的比方,气温去年的今天20度,今年的今天是20.02度(比方是平均值),显示上升了0.1%,于是民众就惊慌失措,义愤填膺?
而且,氮磷等元素只是一种存在,是不可能增加的.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关注的和科学本身可能不太相关,只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只要能有效应,可能什么词汇都敢拿来写拿来用?
也许是我吹毛求疵了。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平时我们读到的报纸、看到的电视经常有类似的不严谨、被扭曲的科学存在,说是伪科学吧,好像也不像,只好自己发明一个新词——×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07-255573.html
上一篇:
《自然科学进展》2010年起停止出版?下一篇:
中文期刊自引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