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汉语的世界科技文化承载力

已有 2532 次阅读 2023-2-2 11:21 |个人分类: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界各国文化的体系,其主要承载者是各国的语言文字。掌握一种语言,是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钥匙。在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已经发展成为科技与文化承载力都非常强的语言。在日常交流的层面上,任何成熟的语言,乃至方言都可以胜任口语交流的需求。汉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圈几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体,在文学、政治、经济上都有着深厚的积淀,是我们最为重要的精神家园。但是,目前最为乏力的是科技领域术语和世界上涌现的新事物的命名问题。中国要走向世界,一方面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创造新的科技文化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汉语来做这样的支撑。


在历史上,拉丁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都曾风光一时,有着较大地区的传播和使用。然而,一种语言的生命力,不只在于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力量,还在于其既定的对概念体系的命名权。以拉丁文为例,虽然早已失去了广泛的使用,但在西方医学术语领域仍是难以撼动的,是西医的必修课。


人类的知识概念体系,最基本的承载物是语言文字。如果一种语言缺少某种概念的名称,就难以把握和思考它。如果其他语言中创造了这个名称,就容易翻译传播到这种语言中。在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的事物不断产生,命名是采取引进翻译的方式,还是自主命名的方式,看似只是名称选择的问题,实质上却是命名权的争夺战。至今人们还是习惯于说“X光”,如果这个科技术语不是译介,而是汉语首创,就会有更好的中文命名。


一种语言的承载力,在于它所能表达的概念体系的完备性。当然这种完备性,既可以源于某种语言自身的创造和发展,也可以靠音译或意译的方式从其他语言借用。但是,如果一种语言仅仅依靠音译其他语言的词汇而发展,其自身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大量借词之后,最后很可能被其他的语言吞噬。英语这种表音文字,之所以能够广泛使用,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英语能够以近似的语音形式,快速地音译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概念。而日语和韩语也采取了相似的方式,逐步放弃了以汉字意译外来词的方式,在二战后大量地引入音译外来词,而且也采取了直接以英语的方式来发展科技,著书论说。表面上看,这样可以快速与世界接轨,但实质上放弃了对新事物的命名权。设想一下,如果一种语言引入各种术语都采用音译的方式,其结果会如何。例如,面对“atom(原子)”的物理概念时,采用“奥特姆”的音译方式,还是“原子”的意译方式,哪一种更能够适应和发展汉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多语言的信息化时代,需要不断增强汉语的科技承载力。而其策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规范中文科技论文用语,抢占“汉语命名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已经成为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共识。但究其目的,汉语科技论文的价值不仅在于防止科研成果外流、节约版面费等,而更在于保持汉语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增强汉语的科技承载力。一方面,对中文科技论文发表提出用词规范指导意见。对于国内学者首创的科技术语,要先创制出汉字书面表达,而后再考虑外语译名。其次,在中文论文中,要减少外语词、字母缩写的出现,尽可能地翻译为汉字的术语和缩略词语。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多语言科技术语数据库,并与规范词语数据库对接,服务于学术写作、研究应用和科普工作。


第二,构建以汉语为核心的规范词语的数据库,增设新词语快速审订部门,以满足学术和正规媒体的迫切需求。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各种字母词、不规范用法和外来词的译名等信息,形成以汉语为核心的多语言规范词语数据库。成立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加快审议外来新词的译名确认、科技等领域新术语的定名等问题,尽可能地在正规报道和文献中消除字母词和不规范用法。同时还需要研究汉语原创术语的外译问题,推动其国际化使用


第三,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创新和规范化上的应用。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在智能写作、文本纠错、新词术语发现、本体知识库构建等各项技术上也日趋成熟。创建新术语的工作,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也需要反复斟酌,往往需要学界多种名称在竞争多年后才能确定。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地生成候选的词语,加速译名的优化和确定进程。除了传统的自动校勘之外,还可以在媒体发布前,自动探测出文本中的字母词、生造词,通过连接审订部门的规范词语数据库,并提供较为规范的候选词,来减少不规范的用法。而这种技术还可以为监督部门所用,实时发现网络媒体中出现的新词语和各种问题,进行收录和整改。利用自然机器翻译技术,还可以加快国外术语翻译为汉语,和汉语术语翻译到国外的进程,并借助术语库进行规范化。


我国空间站的全中文标识就很值得称道,比亚迪等民族企业也更多地使用中文商标和标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由国内学者发现新事物、发明新技术越来越普遍,科技术语的命名权也有望得到不断提升。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2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1374511.html

上一篇:ChatGPT时代呼唤新的语言学理论
下一篇:数字人文让古籍“活起来”
收藏 IP: 180.110.59.*| 热度|

2 赫荣乔 杨锦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