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编辑出版人,开放存取倡导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k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hD at Peking University, Bachelor & Master Degree a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博文

教育可解决很多问题 精选

已有 7163 次阅读 2008-11-4 17:43 |个人分类:随感杂谈| 教育, 改变, 兴国, 成就

教育可解决很多问题
 

看了学者刘庆昌教授的博文“教育也可以误国”(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296),部分赞同其观点。的确,教育可以救国,科教可以兴国,但是,如果教育出了问题,无视发展规律和人类教育历史上先进的经验,浪费智力资源,扼杀创造性,压制生命的活力,通过误人,也会误国的。但笔者要谈的不是教育如何误国。相反,此文准备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谈谈教育如何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影响其生活和事业,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此话题源于我最近与农业工程学界一位知名专家Bill Stout聊天时谈及。他是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的前任主席,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和教授(从教20年),Texas A&M University(从教近二十年)终身教授,农业工程学界的“大牛”。谈起他的成长经历,他说自己出身在内布拉斯加的一个小农场,是一个小“牛仔”。如果不读书,他的一生可能也就呆在那个小农场,做个农民了此一身。也许衣食无忧,但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也不可能应邀到世界各地开会和讲学,游历七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结识各国的朋友,鉴赏各地的文化,品味八方佳肴,使自己的生活轨迹和交际圈远远超出家乡的那个小农场,遍及世界各地。这不,两周前我陪同他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在成都举行的沼气国际论坛,他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会议期间四川卫视采访他,我当翻译还跟着借光还在晚间新闻上露把脸,他也有幸观赏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Giant Panda)。这周他又应邀去广州参加一个高级别的国际论坛了,回来后又要去意大利、泰国……谈及他的经历和成长历程,他很精辟的总结了一句话:Education solves every problem(教育解决一切问题)。我想他的话有些绝对,特别是不成功的教育就很难解决某些问题。但我们可以说,成功的教育可解决很多问题。

受他的启发,反观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敝人出身在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陕西镇巴。在经济特别落后的地方,教育的水平也可想而知。在一个二十八万多人的县里,在我上中学的艰难岁月里一年能考取国家计划内招生大学的人数仅有寥寥十几人,我所在的理科更是降至冰点——当年只考上一个大专,而我这位全县第二名的考生也难逃名落孙山之厄运。是补习继续高考,还是去当民办教师代课,或是回家种地、外出打工,抑或等待机会招工招干等等,面临人生旅途的艰难抉择。幸亏当初选择了补习,也就是选择了教育。尽管为了攒够补习费我干了一个暑假的苦力,尽管借了外债,但最终还是在母校恩师、亲戚朋友的鼓励关心支持下回到了课堂。又一年的寒窗苦读,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于以本县理科头名考取了一本。进了大学,受了高等教育,尽管大家对现今的教育体制颇有微词,但我还是从高等教育中受益很多,相继读了本科,又上了研究生,最后还拿下个北大的管理学博士。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力和交际圈都有大的改观,不仅结交全国各地的教授、专家学者,还经常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行专家畅谈交流,从小只看见“簸箕”那么大的天,如今也能放眼全球,看看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放牛娃能来到首都北京,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专家探讨学术,一切全都源自教育。教育解决了我个人成长中的一切问题。我哥和我弟弟也都通过刻苦学习先后考取了大学,他俩的成长经历也证实了这种观点。

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此,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应该大抵相同吧。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领先的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教育的领先地位,确保了其在科技、经济等其他方面的领先位置。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也同样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教育除了交给人科学知识,可以提高个人和整个国家与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谁能否认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尽管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优先发展教育的基本方向是不能动摇的。中国的强大还得依靠教育的大发展,因为教育可解决很多问题。

 

 
2008-11-4
阿宽 草成
2008-11-05修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23-45461.html

上一篇:如何处理有“大专家”署名的稿件?
下一篇: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E-Content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收藏 IP: .*| 热度|

4 刘玉平 阎建民 cgy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