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应 宽
2010-12-12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参观世界领衔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
在制定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ISU)的计划时,已经联系好了参观约翰迪尔公司的行程。在此,要特别感谢已在John Deere供职15年之久的高级研发工程师Shufeng Han老师和Gassman一家三代人的帮助——朋友Philip Gassman、其父亲Max Gassman (老Gassman)和其女儿Nicole Gassman(小Gassman)。虽然参观时间只有一天半,但因为有人接待,安排紧凑,讲解精到,还是大开眼界,很长见识。
我曾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2009年曾在伊州参观过重型机器制造商领头羊Caterpillar (美国访学见闻(20):跨越五大“州”,畅游大西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341) ,但因为时间紧,预定的写参观见闻,拖延了一年也没有写就。这次参观访问了约翰迪尔,就很想挤时间把参观见闻写出来,而不要“一拖”(中国一拖集团)再拖,天天拖(天津拖拉机厂)了!
11月17日完成了对ISU的访问交流任务后(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308),就开始了参观John Deere的行程。11月18日星期四,老Gassman早上9点如约准时到我住的“速8”(Super 8 Ames Ia)旅馆接我去参观John Deere位于Ankeny的工厂John Deere Des Moines Works。Ankeny距离Ames大约26英里,从ISU出发沿35号高速南下半小时即到。老先生应该80多岁了,车开得慢,当然也为了一路为我讲解,大约一个小时才到达。Max曾在约翰迪尔工作近20年,退休后又去ISU教书。因此他有便利的条件帮我联系安排参观之事。到达后,我们在接待室稍微等了一会儿,翻阅了一些宣传册和John Deere办的杂志THE FURROW,看了其中的一期,发现有欧洲编辑、北美编辑、巴西编辑和墨西哥编辑,就是没有亚太编辑,我还调侃,正好有空缺,等回头我来应聘。结果后来在其他期的杂志上看到已有中国编辑(China Editor: YuMei Mu)了。
不一会儿,接待我们的导游就来招呼我们了。原来也是一位退休职工,大概70来岁,相对于我算是老同志了,但相对于老Gassman也就算个小兄弟儿!导游纯粹是义务服务,在美国像这样的志愿者Volunteer很多很普遍,到处是“活雷锋”。前几天看美国癌症学会招募志愿者,广告说得很夸张(In desperate need of volunteers),看来是真的缺人手。忘记导游叫什么名字了,他开着电瓶车穿行在工厂的各个通道,边开车边讲解。我和Max则带着耳机,类似同声传译的那种,一路看着听着。位于Ankeny的工厂很大,从名称也可以看出,实际是“约翰迪尔得梅因工厂”(得梅因是Iowa州府)。与其他工厂生产单一产品类型不同的是,该厂主要生产4种类型的农业机械:耕作机械、喷灌机械、棉花收获机和谷物条播机(four different products for the company's agricultural equipment division--cotton pickers, sprayers, tillage equipment and grain drills)。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3种机械的生产,也可能当天没有生产谷物条播机,抑或别的原因,总之,这个没看着。其他三种农业机械的生产车间都看到了。在安卡尼,约翰迪尔生产出了全公司最昂贵的机器——棉花联合收获机,价值60多万美元。可见,很多农业机械比小轿车身价高,尽管很多人瞧不起看似“傻大笨粗”的农业机械,甚至“爱屋及乌”,推“机”及人,也鄙视我们这些搞农业机械的人——机器笨,人也笨!其实,农业机械的作业环境恶劣多变,机器的性能和适应性远比在高等级路面上行走的小轿车强,要智能聪明得多!
1850年Taylure, Paige就开始尝试研制开发棉花收获机器来代替人力。也就是在1850年Samuel S. Rembert, Jedidiah Prescott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申请了一种棉花收获机专利,专利说他们的机械可以扩展幅宽收获多行,但其后很久没有进展,直到1889年Price Campbell Cotton Pick Corporation创制了一种。1905年John Appleby申请了一种马拉牵引的棉花收获机。此后少有改进,直到1924年万国收获机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买下Price Campbell的专利, 到1943年就已经生产出商用的棉花收获机了。1980年John Deere生产出了一种4行式的工业化的棉花收获机,据估计可以提高操作者效率达85%-95%。目前使用的棉花收获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stripper” picker, 主要用于德克萨斯州和阿肯色州,该机不仅从棉杆上去除皮棉,还收获棉杆上的相当一部分物质如未开放的棉铃球。随后再通过重力分选工艺将皮棉与棉铃球分离。另一种类型的棉花收获机是“spindle” picker。该机采用一排排高速旋转的倒刺式纺车轴(rows of barbed spindles)从棉花植株上去除籽棉。籽棉随后被一个反向旋转的小滚筒从纺锤上去除,向上吹入棉筐。当棉筐填满后,机器将籽棉倒入单元模块成型机(Module builder),将籽棉打捆成为砖块式或圆筒式的棉花捆,每捆大约重480磅(218.2千克)。导游在介绍中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名词Cotton picker和Cotton stripper,我还专门请教了两者的区别:cotton picker只通过旋转轴的钯指或弹簧从棉铃中摘除棉花,而不伤及叶子和枝梗。收获可能多次重复摘取,因为棉花植株连续结果实。Cotton stripper是一次性收获机,常用于那些气候条件不允许重复收获的地区,该机拉走整个棉铃(不管成熟与否),并且从距离地面很近处切断棉杆,连同棉杆和棉铃全部进入机器,再用别的机器分离。棉花联合收获机是很复杂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机械,因此价格最贵。中国还没有研制出能解决棉花生产问题的理想机型,目前正在攻关。目前新疆大面积的棉花收获仍然靠人力手工采棉,据报道每年采棉季节,都会从内地运输好几火车的劳动力前去帮助采棉。
约翰迪尔在安卡尼生产的大型喷灌和喷雾设施也是很先进的。耕作机械更是花样繁多,能满足农场主的各式需求。
参观完位于安卡尼的迪尔工厂,我和Max还在他们的食堂(Food Court)吃了午餐。此前Philip已告诉我行程安排中有午餐,也没说谁请客,抑或是免费午餐。当时Max带我到工厂的食堂用餐,看着也与我们的大学餐厅或单位的食堂差不多,有几个窗口可领取食品,有一些桌子可以坐着享用。我拿了一些食品后看半天也没找见在哪里付账,那时Max去别处冲咖啡也不见了,我于是就近找了个桌子坐下,等了一小会儿就独自开始用餐了。我发现很多迪尔的职工都自己带饭到那里吃,我意识到这绝对不会是免费午餐,肯定需要付费。我正要起身去找,Max端着食品和咖啡回来了。于是问他在哪里付账,他告诉我在饭堂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才赶紧端着餐碟过去付账,差点有失体面的混吃一顿午餐。
午餐后,我们就开车回到位于Ames的衣阿华大学校园。因为距离下班时间还早,我就去了Max的儿子Philip位于CARD中心的办公室。在他办公室我们又聊了很多,快下午4点,才去Lie Tang教授办公室,相约下午4:30pm他开车送我去Waterloo(滑铁卢,重名太多,经常让人弄不清哪是哪儿)拜见Shufeng Han和安排次日对John Deere的参观。大约两小时车程,顺利抵达。参观之前,Dr. Han先带我们去了餐馆,我们3人在那里享用了墨西哥风味的美国大餐,因为肉太多吃不完是必然的。晚餐后在Dr. Han新买的宅子(因为太新以至于还没有家具)里聊天许久,因周五早有课Dr. Tang星夜驱车返回Ames的家了,俺就留在Han宅里过夜,伴着呼噜一夜无梦到天明。
11月19日周五,如约参观了John Deere的3个工厂:拖拉机、发动机、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首先,赶早八点去参观了拖拉机装配车间(Tractor Assembly Division: Assembly of 95-500 HP Tractors and Deere Crossing Gift Shop, 3500 East Donald Street, Waterloo, Iowa, 319.292.7668)。首先是在接待室观看了20分钟的宣传片,拍得很好,看了还想看,以至像拷贝一份在此与大家分享,但人家拒绝盗版!然后坐电瓶车参观了一小时(One-hour Riding Tour)。该拖拉机车间很大,生产各式型号的拖拉机,功率从95马力到500马力(1马力=0.735千瓦)。拖拉机的性能和外观设计融入了美学和人体工程学原理,鲜艳的绿色和黄色搭配得完美无缺,拖拉机不但潇洒漂亮,而且很聪明能干!从John Deere系列拖拉机的设计理念和价值主张就可见一斑。
Designed for everything, Built for you—Get exactly what you need...and want
Rise of the smart machines—The most Intelligent Tractor in the World
Boost your efficiency--Cover large acres fast with the incredibly easy-to-use and easy-to-own 9030/9030T Series
Over, under and through—John Deere Specialty Tractor: Build to Fit
Performance Made Easy—Take the wheel, and take control
Comfort Meets Performance—A Difference You Can Feel
More Deere,Less dough: Get the quality and feature you demand at the price you wouldn’t expect
More than a Utility Tractor—Build for high-hour users and heavy-duty jobs
Packed with Power— Your all-around-the-farm performer
Versatility and Reliability—Tractors delive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Work Hard. Without the Hassle
More Power, More Comfort, More Deere
Feature Loader, Value Priced—Everything you expect from John Deere
参观完拖拉机车间,继续乘坐Dr. Han的BMW车前往下一个点(在车上我还调侃问韩老师BMW代表什么,他说不知。我解释道,BMW就是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别摸我!相应的MSN——摸死你!),参观发动机装配工厂(Complete Assembly of Engines 200 - 600 Hp and Deere Crossing II Gift Shop, 3801 Ridgeway Avenue 319.292.5347)。还是先看电影然后乘车参观。因为发动机是核心部件,安检和对拍照的限制比其他车间更严格,要求我们寄存手机和照相机在前台,只能乘车听讲解,跑马观花的看看了。发动机车间很大,生产各种功率和型号的发动机,除了用于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草原机械、林业机械、建筑机械等以外,还生产船舶发动机。到处堆放整齐的发动机外壳,原来都是在墨西哥生产后运到美国的。车间里既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各式机器人,也有传统的手工作业,如手工电焊。喷漆机器人很好玩,很吸引人,我们在那里停留了许久,多看了几眼。每当有零部件传输过来时,机器人总能灵巧的把油漆均匀彻底的喷涂在零部件的各个表面。有好几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如小机器人的手臂够不着的就由大机器人喷涂。
参观完发动机车间后,韩老师又带我去了一个发动机、整机以及零部件的检测中心和他所在的研发中心参观。小Gassman Nicole帮我联系安排了这个参观。原来这个检测中心也是比较机密的,一般不让参观。但Nicole小姑娘很会办事,找她的上司谈并征得了同意。参观安排得很紧凑,因为每个检测单元测试的对象和所采用的监测系统都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人讲解。在这个参观行程中共有8位讲员帮我介绍,Nicole全程陪同,真的感觉享受VIP待遇了!每到一处,就有一位Guide热情的给我介绍检测的设备、工作原理和流程,有的机器正在检测,就一目了然。老美的思维就是不一样,每每介绍完,总要给我机会问问题。参观完一个单元就把我带到下一个地方,交给下一位Guide,如此轮流,大约一小时就看完了整个检测中心。最后一个环节是带我参观了一下设在那里的研发中心办公室。穿过办公室后就到了一个三维影像设计的体验中心。那个东西真奇妙,当我站到那个位置后,工作人员把电脑上的图像投影到墙上,再逐步移到我身上,当我带上眼镜后,就身临其境的感觉到自己在拖拉机的驾驶室,可以看到车内的各种零部件,可以看到自己驾驶的前方和周围视野。如果感觉哪里不顺或不爽,就可以记录下来,设计时改进。我还建议,完全可以把他们的这个体验设计开发成游戏产品,让人们感受开拖拉机和农机下地干活的全新体验。我想一定会有人玩,会有市场。
参观结束后就是午餐时间,Dr. Han, Nicole和我三人就在那里吃午餐,这回是Dr. Han刷卡请我的客。我们边吃边聊,气氛融洽愉快。闲聊中得知,Nicole也是Iowa State University的农业与生物工程系本科毕业,8月份刚到John Deere上班。她因为在读书期间在John Deere做志愿者和实习,后来得到了认可被招录了。他们一家可以说与John Deere和ISU有缘,而老Gassman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人,因此,其子孙都从中受益了。
参观结束后,因为周末Dr. Han要回他在得梅因附近的家,顺路把我捎回Ames(ISU)。Dr. Han的BMW跑得很快,感觉在车上还没睡着就到了。下午在Lie Tang的实验室呆了一会儿。ISU的校园网还算友好,我没费力气就用自己的电脑免费享用了ISU的网络服务。因为开夜车习惯了,返程的Greyhound也定在了临晨12:30,要坐夜车了。晚上汤教授先带我去了ISU附近一家“小”(但)有名气的中餐馆,点了几道菜和面条,加上免费的米饭,吃得饱的差点扶着墙才能出去了!通过这几天的用餐经历,我才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人的胃还就适合吃中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晚餐巨饱之后,汤教授说就近租部录像带,去他家看场电影就正好赶车。没想到他家的电视让一群孩子们占据玩游戏,他们自己轮班都快到打架抢位的激烈程度,自然没我们的份儿。汤教授夫人很热情,给我们准备了零时、水果和绿茶,我们吃着果、品着茶、聊着天,时间过得飞快。后来ISU-ABE系的Brian教授夫妇聚会完后,来汤教授家领取他们寄存在此的三个孩子(还有一个寄存在别家),又加入到了我们的聊天队伍。他们走后,我也该出发赶车了。汤教授顶着夜幕,冒着严寒,送我到ISU附近的站点,在寒风中一直等到送我上车。我与汤教授虽只是第2次见面,但仍得到他热情地接待和帮助。临走时,我还挺感动的,鼻子酸酸的,就差眼泪哗哗的了!
Greyhound载着满车回家过感恩节的人们一路北上。不记得沿途停靠了多少站,也可能因为晚上交通不繁忙,迷迷糊糊感觉比去的时候跑得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明尼苏达的地界。地上仍然积着厚厚的白雪,清晨的寒风刮脸刺骨。预计4:30am就会到达St Paul,比预期早到近一小时。我正琢磨这么早到达,也不好意思让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林博士起早去接我。就打算到站后自己在那里多呆一会儿,再联系他来接我。不曾想坐过了站,一直到了终点明尼阿波利斯。原来去的时候,是从圣保罗上车,再到明尼阿波利斯转乘车的,原本以为回来时应该先到明尼阿波利斯,再到圣保罗。但没想到先到了圣保罗,我坐在倒数第3排,看见前面有人下车也不知是哪儿。还好灰狗的服务不错,当司机得知我错过站后,就告诉我在那里再等半小时,6:00am就有一班去芝加哥的车,从明尼阿波利斯出发,会路过圣保罗,可以免费把我捎回去。坐上车大约十几分钟,我又从明尼阿波利斯到了圣保罗,一看时间快六点半了,于是给林博士打电话来接我。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让林博士早上多睡了会儿觉,也缓解了我心中的歉意。
创建于1837年的John Deere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从当初一个人的铁匠铺,历经170多年的努力,发展成如今拥有5万员工,业务遍及全球的世界领衔机器制造商和销售商。约翰迪尔的主要业务包括三大块:农业与草皮机械、建筑与林业机械、以及致力于其产品销售的金融信贷。John Deere的核心价值理念:Integrity/诚信、Quality/品质、Commitment/奉献和Innovation/创新。不折不扣地坚持其核心价值,是保证其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翻阅其厚重的历史和铸就的辉煌,令人肃然起敬。
Integrity means telling the truth, keeping our word and treating others with fairness and respect.
Quality means delivering the value customers, employees, shareholders, and other business partners expect every day.
Commitment means doing our best to meet expectations over the long run.
Innovation means inventing,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breakthrough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customers want to buy from John Deere.
自此,“南巡”参观访问ISU和John Deere,探寻先辈“寻梦之路”的行程圆满结束,也算是在美国的中北部“画了一个圈”,但这个圈只不过是自己留下的足迹,无法与小平同志92年南巡时“画的那个圈”相比,没有那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为不让拍片片,参观John Deere车间就没有多少图片。但还是拍到几张展示的拖拉机和正在装配的棉花联合收获机照片。其余照片是在其宣传资料图片上翻拍的,精度不高,但凑凑合合能看。
参观位于ANKENY的John Deere工厂
棉花收获机的工作原理图/剖面图
正在车间装配的棉花收获机
韩老师在Waterloo新买的宅子及BMW
俺的参观证
John Deere办的杂志
参观结束后去礼品店给我儿子买的文化衫和棉花收获机模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