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ind Peer-Review: “盲审” or “瞎审”?
我曾经在某大学进行有关科技论文写作的交流讲座时,一位学生模样的后生向我发问,“什么是Blind peer-review”?我调侃答曰:“审的好的叫盲审,审的差的叫瞎审!”虽为调侃,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中国目前同行评审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大多数同行专家都能通过“盲审”尽到学术把关的职责。笔者借此机会向那些恪尽职守默默为学术把关的匿名评审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客观中肯,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科学态度。盲审制有助于排除干扰,客观、公正、理性地衡量和评判学术成果[1]。因此,为了减少现实社会中各种人情与关系对论文评审的干扰,使学术评价更趋客观、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国内外广泛采用同行盲审制度。盲审又包括单盲审(Single-Blind Peer Review, SBPR)和双盲审(Double-Blind Peer Review, DBPR)。双盲审是审者与作者之间互相都不知道彼此身份的匿名评审。在双盲审的过程中,中间组织者的规范和保密工作很重要。单盲审一般是审者知道作者的身份,而作者不知道审者是谁。单盲审因为易受性别歧视和裙带关系的影响,其伦理基础受到批判。通常认为单盲审方法对新见解持有偏见,特别是对女性作者、年轻科学家、改换专业者以及来自非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或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存有偏见,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单盲审受到批判和质疑,使用也不很广泛。专家提出从评审程序消除偏见的策略之一就是采用双盲审。
双盲审虽然在程序上也存在问题,还有许多能够和应该改进的空间,但能够支持建立一个让所有科学家更公平竞争的赛场。事实证明双盲审是目前相对最有效的机制,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在国际科学圈内维持信任至关重要,不仅仅对于科学未来的发展,而且继续着与文明的对话。双盲审是一种较好的制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合理公平的过程,还因为它产生了象征性力量,将长期平息恐惧与挫折,从而在全球科学资助与出版领域创造一种更好的感觉:公正与平等[2]。这样反过来帮助使研究更易于被后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双盲审本是一种很好的匿名评审制度,可以更好的对文章的内容质量进行把关。但是有些评审专家的马虎大意、应付差事、不负责任和不作为,使得“盲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蜕变成了“瞎审”。“瞎审”主要有以下表现,但不仅限于此:1)导师不审,让其研究生审,比较认真的导师,将研究生的评审意见看一次然后再签名发回编辑部,有的干脆懒得看,签名也由研究生代劳。2)有的评审者简单看看,随便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意见。3)有的根本就没看或没看懂文章内容就草率的填几句意见发回。4)还有的看所审阅的文章与自己的研究具有竞争性,就胡乱找几条理由给毙掉。5)有的喜欢给文章评优,但又提不出有何创新,不知优在哪里。6)还有的只是简单打钩填完审稿意见表,而不写任何意见。7)有的评阅人喜欢唱赞歌,什么破烂文章都一阵海夸,最后的结论都是“修改后发表”,但又没提任何修改意见和建议,不知道如何修改。8)还有的同行评阅人审稿时不但与作者沟通交流,审完稿后还越俎代庖直接把意见发给作者修改去了。9)有的专家收到文章不管专业是否对口、懂与不懂都随便审稿,评语“跟着感觉走”。10)还有的专家收到稿件不审也不告知不审,束之高阁,“盲审”如石沉大海,一片“盲”然。11)还有的专家避重就轻,该评审把关的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审,转而去评议一些编辑规范和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12)还有的专家因担心得罪作者,违心的以次评好,有良知者随后再给编辑部打电话表白一通。13)有的审稿专家填写两份评审意见,一份给编辑部,一份给作者,并要求编辑部保证审稿人身份对作者保密。14)有的专家评审意见前后矛盾,前面评语认为有实用价值,后面打钩“实用性差”;前面说有新见解,后面又说重复他人工作,无新意。凡此种种,违背“盲审”的本意,皆为“瞎审”。
因为同行专家在“盲审”过程中的不作为,给编辑部增加了困难。有的编辑部唯“专家”是从,完全按照专家的意见决定稿件取舍;有的编辑部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对稿件的判断,综合分析,对稿件做出取舍或提出修改意见。还有的编辑部干脆取消同行评审,抑或有同行专家评审仅作摆设也不参考其意见,稿件录用与否完全由编辑裁定。本来应“让专家做专家的事”,却因为专家的不作为,非专家越俎代庖做起了专家的事,结果不言自明。
关于稿件的终审,一般由主编把关,而在中国,主编大都挂名不做具体审稿工作。终审工作一般都由副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及主编委托的人负责。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所能审阅的稿件范围不同,但很少有人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文章都能审。特别对那些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稿件,是把不了关的。但有些掌握终审权的人,什么文章都敢审,完全凭自己的“判断”决定稿件的取舍,有时提出的意见比较外行,但作者为了发文章,不敢较真,如此这般更助长了那些外行审内行的人的“自信”。如此“瞎审”的危害比同行专家的“瞎审”更大。垃圾文章的泛滥,同行专家的“瞎审”有责,但负责终审的主编们更是难辞其咎。
在每年的各类项目评审中,也有不少瞎审现象发生。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如何引入监督机制,减少和杜绝“瞎审”值得研究和探讨。
论文“盲审”制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能促使作者重视论文的撰写,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论文“盲审”制度并非保证质量的“灵丹妙药”,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不可高估,如前文所述专家与主编“瞎审”的种种表现就起不到评审把关的作用。论文“盲审”制度依然需要监督机制相配套,或者说,由于“盲审”制下的弄虚作假更具有隐蔽性,监督反而需要加强而不能削弱[3]。同样,主编对稿件的终审也需要引入监督机制。
克服论文评审有失公允的另一策略就是采用开放评审(Open Peer-Review)。关于开放评审及其是否适于目前中国的学术生态将在另文论述。也欢迎博友就此发表意见。
本篇博文思考题
1 如何监督同行评审?
2 如何完善匿名评审?
参考文献
[1] 刘成友. 人民时评:论文盲审的意义所在.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7/20030524/999425.html.
[2] Mainguy G, Motamedi M R, Mietchen D (2005). Peer review:The newcomers' perspective. PLoS Biology, 3(9): e326.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artid=1201308.
[3] 晏 扬. 论文“盲审”的作用不可高估.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3-10/20/content_1132124.htm.
阿 宽 随笔
2008,5,1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正修改此文,震后1小时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