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人与机器智能化

已有 3278 次阅读 2016-6-25 18: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世纪50年代,在大规模采用自动化机器的背景下,就在社会哲学界出现了关于“人与机器的关系”的辩论。正方的基本论点是:自动化机器是人手、眼、脑的延伸,将在提高生产效率及能力的同时降低人的劳动量。反方的基本论点是:自动化机器挤占了劳动者的岗位,造成大规模下岗。

       在当下,机器人(高智能机器)实际上是早期自动化机器的升级换代产品,因此,正方、反方的论点基本相同。

       在往前推,在机器工业革命时代,由于机器挤占了大量的原手工作业岗位,也造成大的社会问题,反对使用机器的声音也是很响亮的。但是,机器工业的能力和效率的确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型工业需求。到了后期,不仅是产业就业人数激增,而且出现劳动力不足和原材料不足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机器生产的产品挤跨了我国的手工业产品,造成大规模的手工业破产。社会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历史的教训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标志就是大规模采用现代机器工业生产,从而劳动生产力大为提高,从业人口剧增。

       现代工业的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发展到使用机器人。如果我国要维持高的生产力,提高自动化程度和采用机器人是必然的。

       这是因为,工业上大量采用机器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现实的问题是:下岗和待岗的劳动者如何就业?

       机器工业革命是以手工为主转移为机器为主(机器代替个人技能);电力工业革命使机器化得以大规模化(机器代替体力),工业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活动(技术性智能活动)。由此推测,智能化(机器人化)工业生产将是脑力劳动代替技能活动。

       就个体而言,手工业拼的是个人手工技能;早期机器工业拼的是个人操作体能;电气化工业时代拼的是个人专业技能;半自动化机器工业时代拼的是个人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智能化工业时代拼的是个人智能(学术水平)。

       由于机器人及智能化工业的设计者是人,从而出现对各类智能化机器的设计和制造需求,由此带动大批的新产业。因此,这个方向是解决人与机器人矛盾的主流方向。

回顾历史,机器工业革命,我国没有及时采用机器化生产(自然科学人才奇缺);电气化工业革命时代,我国没有完成工业化(局部地区采用,如上海;高等教育没普及);自动化工业革命时代,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高等教育普及)。

现在转向:智能工业化。理论上应该是研究型人才普及,因为工业的上游是发明与创造(智能工业的设计与生产)。从而,世界上的生产力竞争表现在智能产品生产力竞争。

智能工业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要求有非常强的基础科学背景(思维演绎,创造),从而不同于自动化工业时代着重于专业技术背景(专业理论与知识),更不同于电气化时代的知识背景(操作知识与技能)和早期机器工业的体能背景。

在早期机器时代,体力就是力量;在电气化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自动化工业时代,技术就是力量;在智能化工业时代,科学就是力量。

就实际情况看,这4个层次的劳动者间的比例将在智能化工业普及后出现重大调整。显然的,没有进入智能化工业的国家就是落后国家。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如何进入智能化工业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搞智能工业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86796.html

上一篇:π与e 所代表的两种数学哲学体系
下一篇:天热!热的令人思考热力学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4 罗汉江 王涛 强涛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