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时势造大师

已有 3038 次阅读 2014-11-23 17:3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欧洲,作为二战前的科学中心,为何其重要的辉煌期是在一战前后?而美国实际接手科学中心旗号为何是在二战后?

      历史学家说,一战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欧洲工业化所带来的对市场的(分割)需求;而社会学家说,一战爆发的原因是政治制度与工业化社会的不相适应。具体如何爆发不是本文的主题。

      本博文所谈的是:一战前后科学家的成就是密切的与他们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情结联系在一起的。这点是从科学史文献中可以明确看出的。由此可以推论,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动力是: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情结下的爱国(爱族人)热情。换句话说,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动力是为了推动本国(或本民族)的社会进步。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落后就面临亡国,或沦为附属国,其人民就成为二等以下的公民。这个时势是造就那几代科学大师的基本动因:爱国主义。

      然而,另一个特点是: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其它国家认为重大以后再反馈回本国,从而在本国科学家中得到认可的。科学研究的认可需要一个国际化的舞台。从而也就有了造就那几代科学大师的外部动因:国际化。

这个特点也表现为在一战期间的通信发生困难时,并没有能阻止爱因斯坦(德国)和爱丁顿(英国)完成对引力偏转实验的意见交流。类似的科学交流并没有因两国为敌对国而终止。因此,一战后,科学交流成为欧洲国家抹平伤痕的主要社会活动之一。

      科学家作为国家形象代言人的角色作用一直持续到二战爆发。也就在一战与二战爆发的短短20来年期间,科学家的地位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巅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各国科学家在爱国热情的推动下,开始向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转移其科学研究工作。在二战期间,科学上的竞争和技术上的竞争达到了高潮。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最初模式得以成形。这个时势产生了一个科学与技术大师融合的现实背景:科技一体化。

      二战结束后,冷战的需求使得科学家的地位依然维持在社会的高位,直到人们普遍性的对冷战不再热心。以此为标志,各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均开始急剧下降,各国政要成为国家间交流的主要手段。这个急剧的转折时间点可以认为是:1980的后半叶。

      此后,企业家,取代了科学家,成为抹平各国社会发展差异的主流使者。也可以说是抹平两次世界大战后遗症的使者。

      因此,我国当代科学家是生活在一个自身为社会二流角色的时代。这点是世界大格局决定的。我国很多的学者读二战前后的科学文献多了,听二战前后(及一战前后)的传奇故事多了,心中的社会一流角色心理很是强烈。这是很多的不满的内在的原因。

      事实上,欧洲科学家不也是这样吗?在二战结束,泛欧化以后,欧洲科学家在公开场合所声称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推动力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市场主导的时代,科学家作为社会的二流角色,为工作(生存)而奋斗的成分越来越大,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奋斗的成分越来越小。

      美国,在二战前后接受了大量的移民科学家,从而使自身成为了二战后的科学中心。而这批科学家完成的曼哈顿工程也使得没国科学家的地位达到了巅峰时代。然而,正如我国古语所言,来得快,去得也快!在二战结束后,麦卡锡运动(对美国科学家的政治迫害)把美国科学家从巅峰地位打回到地面:社会二流角色的地位。

      与欧洲科学家的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全球情结不同,美国科学家的谋利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从而,在麦卡锡运动后,美国科学家所热衷的是科学与商业的联盟。这种联盟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就是美国工业巨大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也在美国造就了一批商业科学家。以此为标志,美国的科学家热衷于制造奇迹类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这个因素基本淡化完毕,而科学研究成为了获取名声、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这个趋势下,美国在科学上的中心地位并没有得到巩固(只巩固了技术中心的地位),而是(目前的)与欧洲平分天下。也就是说,美国在科学上还不具备垄断地位。

      君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除了东欧,亚洲国家外,阿拉伯国家,以伊朗为代表,也开始走上国际科学舞台。从而,对科学中心地位的争夺在本世纪开始了。

      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商业化已经到了高潮期,其后的一二十年,商人将逐步的退出一流角色的社会地位。而与此同时,科学家将再次上升到一流社会角色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上,科学家一流地位是与两次世界大战密切联系的,总是会有那么一批人认为,这种地位的上升会带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股反科学的浪潮暗流涌动。我国学者多多少少能感受到这股暗流的存在。

      我国学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参与对科学中心地位的争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所提出的现实社会问题。我们面临的时势是:科学(技术)社会化。它含有:爱国主义、国际化、科技一体化这三个要素,但是又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模仿,也没有大师的言传身教。我们已经处于盲然的阶段。现实就是如此。我认为,求人不如求己。即便是求人,在各自为地区性科学中心争夺而奋斗的时代背景下,有谁会应你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45656.html

上一篇:变形力学对变换的看法(演化史)
下一篇:对科学理论破坏力最大的语句:我认为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3 武夷山 高绪仁 罗教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