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对科学理论破坏力最大的语句:我认为 精选

已有 11566 次阅读 2014-11-24 17: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个不成文的约定,科技论文一般不使用“我认为。。。”类语句,而是要求使用简单陈述句替换之。换句话说,要求使用客观推理判断类语句,而不得使用主观推理判断类语句,即便是作者事实上在头脑中玩的是主观推理判断。

      在我们阅读评价一篇在读论文的学术价值时,头脑中会做出自身的客观性判断。具备这种判断能力是科学研究者最起码的个人基础科学素质。也正是因为这种评价能力是因人而异的,从而是表现为不同的评价结论。

      一个优秀的科学研究者的突出特征是:在大脑深层结构上是玩的客观推理判断。一般的说,搞物理和力学的是在头脑中玩数学-物理类推理推导。研究者的这种推理是快速的、跳跃式的、片断化的。如果研究者认为达到了某个创新性结果,他不得不重新用论文(或笔记)形式把整个客观推理判断过程复现出来。

      到了这个阶段,如果研究者无法完成链接(无法证明结果的正确性,真理性),而是缺某个(几个)环节,研究者也就发现了其头脑中的某几个环节是主观推理的,是需要更新的。那么研究者所关注的核心就是这个(几个)缺失的推理判断环节。他阅读外部文献的巨大需求就出现了。而他的阅读无疑是为了修复这几个推理环节(阅读是为了由主观性变为客观性判断)。

      修复这几个推理环节后,其头脑内的客观推理链就进一步伸长出去了。这个过程在研究者而言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链条的长短,所触及的起点环节,其最终的终了环节,是决定研究者水平的基本要素,也是决定其研究成果水平的决定性要素。

      对多数学者而言,在起点方向的链条延伸是通过学习基础科学理论(经典为主)来完成的,而终点方向的链条延伸是通过阅读实验类文献、或理论探讨类文献来实现的。

      对基础科学研究者而言,这类数理推理链条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网络结构。我们目前对这类结构基本上是只知其皮毛而已。、

      对这类研究者而言,阅读科学文献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要素

      因此,就学术界整体而言,在平均意义上,阅读科学文献需求的大小是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一个尺度,而被阅读文献的学术水平基本上也就反映了研究者的整体学术水平。

      当有了这么个研究群体后,如果缺某个(几个)环节是大家的共同问题,而不是个别研究者自身的学术修养水平问题,那么科学上的基本问题就被发掘出来了。这类问题一般而言是在当前共识理论下难于解决的。

      此时,个别研究者在长期思考中会产生“顿悟”,引入某个附加环节,或是概念路径,或是新的数理推理方案,以某种方式解决一大串的缺失环节。如出现此类现象,一般的说是科学上的重大进展。

      这样,创新性研究的特征就表现了:主观上努力的去生成客观推理环节,延伸推理链,或增加客观推理网的链条结构。

      与这类追求客观性推理判断努力相悖的另一种努力就是:努力的把头脑中的主观推理判断,借用语言上的各类技巧,以形式上的客观推理判断写出来。从而,伪装成是客观推理判断的结果。这类论文对科学理论具有最大的破坏力。

      很不幸的事实是:很多很多的所谓科学研究者受到是这类训练,论文发表出来就是科学研究成果。这类伪装成客观推理判断的科学论文是期刊论文的主体。这并不是说作者是故意造假,而是作者科学训练不足,或是基础科学素质太差,或是就没有养成客观推理判断的习惯,或是把引经据典的论述推理判断误认为是客观推理判断,等等原因造成的。

      把头脑中的“我认为。。。”变成各式各样的语句是一种语言技巧,它首先是把研究者本人赶出了科学研究的正道,从而在科学研究上无所成就;其次是,这类论文往往是构成对科学理论的某种内在否定,这是因为在用主观推理环节替换了客观推理环节后,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确性就必须(或自然的)对其它研究者的客观推理环节进行否定。

      如果一个研究群体中的大多数是“我认为。。。”式的,那么就有三个结果:其一,客观推理判断类研究者被看成是另类,从而加以排斥;其二,不会出现群体对科技文献(尤其是经典原始文献、期刊高水平文献、实验类文献、理论探讨类文献)的长期巨大阅读需求(当然那几个被排斥的另类除外);其三,形成论文发表出来就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科研文化”氛围。

      这三个特征在我国高职称群体中表现的特别的突出(当然也有一小批是另外),即便是在高校教授群体中这个特征也非常突出。一个原因是,论文、经费导向对这类“科研文化”的强化,另一个原因是行政权力以“我认为。。。”作为基本的判断进行决策的管理方式。

      但是,这以上的原因并非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和系统性强化客观推理判断的能力,没有认识到这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要素。

      结论是:主观推理判断占据绝对的主流地位,而客观推理判断被边沿化。这是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破坏力,也是科学理论素质落后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根本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45944.html

上一篇:时势造大师
下一篇:电磁场与引力场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7 陈楷翰 周少祥 褚昭明 刘立 王天一 彭真明 张骥 张能立 罗教明 尤明庆 李帅军 武夷山 蒋永华 武川 文峰 郭景涛 陈新 水迎波 汪晓军 刘俊伟 邹利波 biofans eastHL2008 shenlu ybyb3929 Veteran11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