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发生于1960-1990的数字化仪器革命首先在技术上推动了相关学科技术方法上的革命性变化,从而,又连带性的引起了对基础科学理论的再审视,以发展新的方法。
在此之前,用模拟仪器得到的经验关系被人们用数字仪器的结果加以再检验,得到很多新的认识,从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标志,数字化仪器引出的技术进步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原理还是那个原理,技术方法上倒是有很大变化。因此,人们总结说:技术方法上进步很大,原理上(科学上)没有什么进步。
搞科技管理的部门总结出结论:仪器先进是第一位的,它会带来技术方法上的革命。
但是,技术方法上的革命是需要靠具体的人来完成的。因此,在1980-2000期间的重物轻人达到了高峰后,各行业搞技术方法的科研队伍基本解体。
在此后,那怕是简单的技术方法问题,企业也委托高校或科研院所来承担(所谓的科研项目)。
这个现象在2000-2010前后在高校建设中得到发扬,重硬件轻软件。那么高校在完成这个过程后会如何动作呢?我们已经看到了:引进大牛,希望他们取得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
记得维纳的专著《论人与机器的关系》中有一个论点,大量使用自动化智能化仪器的后果是割裂了人对方法原理的关注,隐蔽了人们设计自动化机器所需的智慧,从而,对自动化机器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将有把人变为机器的奴隶的可能性。
人统治机器,还是机器统治人?这个问题就不期而至了。
事实上,在科研领域,我们已经看到点影子了:在实验室建设中,仪器是第一位的,人是为了操作仪器而安排的。你不会用仪器就不安排你进来。仪器是这几个功能你就只能用这几个功能。这几个功能能解决什么问题,你最多也就是只解决这几个问题。仪器的设计思想(所基于的学科方法)是成熟成套的(经验证的技术路线),你要用这个仪器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它所基于的学科理论,按它所隐蔽的理论方法路线来。自由思想是仪器所不支持的。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是:机器统治人!
事实上,在1990后,就有很多科技人员意识到:用仪器进步推动科技进步的潜力快挖掘光了,要准备转移到以科学进步(学科原理进步)推动仪器进步和技术进步的道路上来。
高校在完成硬件的牛化后也很快的醒悟过来:科学进步(学科原理进步)光指望仪器是不行了,要有牛人。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持续30多年的重物不重人,持续30多年的用仪器推动进步的路数已经成为惯性了(注意:商用软件被看成是仪器的延伸部分)。人在那呢?如何评判呢?
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看,时代朝着人统治机器的方向转化。技术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理论的进步和由其引出的学科方法原理上的进步。
就这样一个全球大势来看,科学理论的进步和由其引出的学科方法原理上的进步必须用其产出的仪器进步来表现,而不再是单纯的发表论文。
市场对仪器的接受程度就是肯定这类技术进步的最终标准。
以发表论文评价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时,而以仪器进步来表现科学理论的进步和由其引出的学科方法原理上的进步将成为特色。
我有个问题在思考中,在这个时期进入高度竞争化(市场化)后,人们是否还会主动的发布科学理论的进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对学科方法原理上的进步的发布已经是羞羞瘩瘩的(并不是非常情愿的)。
可以这样来想,一旦各国的总体国力的竞争是以科学理论的进步为中心展开的,各国政府会容许公开发表其赖于获得竞争能力的科学理论进步部分吗?
另一个力量,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一国的科学理论进步部分能够不被它国探知并掌握吗?
所以,有时我感到很多人发文大谈特谈自身的伟大科学理论进展感到好笑,更对那类为外界不认可而耿耿于怀的发牢骚者感到好笑,他们太不了解时代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