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文献的使用

已有 3621 次阅读 2012-5-21 16: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搞科学研究工作而言,阅读文献是一个很日常的工作方式。但是,执行情况却因人而异。

       很多审稿者力图看文章的参考文献来判断作者的文献使用能力,于是投稿者也就有了对策:引用可能能给文章带来正面效应的文献。于是,少数的文献以非常高的引用率出现。但是,大多数引用是毫无关联的。

       曾经有研究工作认为:以文献引用为线索,建立一个学科概念的空间关系从而判断出未来的发展动向。这类研究工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反而是制造了一系列的混乱。

       写文章的作者有两个典型的类别:1)为了发表自身的研究工作。这类论文水平有高有低,总能从行文中看出作者的水平,其文献的使用往往出于他自身的实际阅读情况;2)为了发文章而写的文章。这类论文的典型特点是引用丰富多彩,有的段落显得作者水平很高,但是,有的段落又把作者的无知暴露无遗。

       这样,审稿者发明了第二个套路:看文章的文风是否协调,论点是否连惯。投稿者也很快就有了对策:请第三方作文字加工。目前,这种第三方文字加工已经被普遍认可。

       这样,就把审稿者逼上了最省事的道路:1)是否热门话题、是否出于“可靠”的机构、格式是否正确、摘要和结论(正确性)的可靠性有多大;2)抽查一下文中段落;3)再随机抽查一下可能有问题的地方。如果还行,就发表吧。

       如此发表出来的论文比比皆是。

       无论是作者还是审稿者,对文章的正确性、可靠性都不承担直接责任。

       但是,对于大多数读者,一个盲目的信念是:正规期刊登出来的、或是正儿八经出版的,是可靠的。

       这种信念恰恰反映在文献的使用中。

因而,文献使用正确与否的责任者是在读者。无论大什么官司,文献使用正确与否的责任者也还是在读者。推脱不出去的。

很多人发火了,责任者应该是:1)期刊(出版社)。这种文章咋能登出来呢?2)作者,那么不负责任。

为了维持期刊的信誉,就要加强审稿:1)排斥任何可能是有“问题”的文章;2)排斥任何可能是不可靠“机构”或作者的文章。这样,稿件又少了。还得放水。

几番下来,能够以高的学术信誉生存下来的期刊就越来越少了。

另一方面,由于高信誉的期刊并不是读者最爱读的,一方面是基础差读不懂,另一方面是不能立竿见影的使用,从而,“适宜期刊”获得了最大的读者面。

由于这个原因,对“适宜期刊”上的论文引用也就表现出在某个短时间跨度上的高引用率。从而,在市场化运作上“适宜期刊”获得优势。

然而很不幸的是,如果读者满足于对“适宜期刊”论文的阅读使用,虽然在发表论文上也能随大流的得到不少好处,但是,仅此而已。

因而,使用文献是考量一个研究工作者的最终研究工作深度和成果可靠性的关键所在,而这一点恰恰是任何审稿者难于做到的。

这样,个人学术信誉就成为很关键的发表因素,尤其是高端期刊。但是,很不幸,近年也连连出现败笔。

在这种大的潮流下,文献使用的实际责任者基本上由个人但当。再以某某期刊上的某某文章就是如此等等的为自身开脱也就可笑了。

换句话说,发表文献作为论据资料(或证据)的功能在强大的出版量面前被大大削减了。

在这种洪流中,以引用率“多高多高”来证明某篇论文的正确性也就缺乏说服力了。

在科学研究上,“君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混乱局面在数字化时代被开启了。

结论:在数字化时代,对文献的使用是一个大问题。责任自负是最大的现实。

胆小者躺在经典著作上,胆大者则胡言乱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573434.html

上一篇:微分方程与变分法
下一篇:权威文献背后的无知与偏见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3 许培扬 朱桂海 梁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