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学术创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精选

已有 6413 次阅读 2012-3-19 18:1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牛顿力学是由原理推出具体规律的因果律的典范;而莱布尼兹是把具体规律归结为原理的典范。在现代科学中,由一般性的全局原理导出局部的微分规律是大家热衷的;而把一大堆的、经验证的经验规律上升为一般性原理则是令人生畏的。

       由原理推出具体规律的研究工作如果没有用实验证实(直接的或间接的),则总是令人怀疑的。

       而把一大堆的、经验证的经验规律上升为一般性原理则更是令人无法相信的,除非是由所建议的新的一般性原理导出新的具体规律,并被实验证实(直接的或间接的)。

       因而,对读者而言,学术上的创新是无法直接的证实的,因而也就是不可靠的。这样,一代一代的研究人员总是重复着:由公认的原理推出具体规律的因果律性研究工作。只有在所得到的具体规律被实验否决时(直接的或间接的),他才会去寻求新的办法:1)可能对原理有误解,或推导有问题;2)公认的原理不能解答研究中的问题;3)用可疑的、但是有人提出过的比较可信的新原理试试;4)放弃。

       这类研究工作会产生对新原理的需求,也会对某些原理给出有力的支持或否定,但是,本身不会直接的走上学术创新的道路。

       因而,作为(由原理推出具体规律的因果律的)典范的经典科学本身(在哲学层面)是否定学术创新的。她认为,一切具体规律都包涵在原理中了,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只不过是你没用对而已。把多条原理组合在一起,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这就成为一种信仰。

       无论我们是何种个人观点,无法否定的事实是:上面说的信仰就是传统科学的主流。任何人对这个主流的挑战都将是注定的失败,至于以后能否转败为胜,则取决于主流产生的对新原理的需求。

       在已有原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原理体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把一大堆的、经验证的经验规律上升为一般性原理作为一个总方向总是有人热衷的,但是,由于其结果总是令人不放心的,因而,在任何时代,她都是被边沿化的。

       在哲学上,有两类观点:1)把现有的原理都归结为少数几条原理,建立一个强大的数学演绎体系与之配套(传统的归纳体系);2)针对各类唯象性现象,只归纳一大堆的、经验证的经验规律,并不认为能有把一切唯象性现象都归结为少数几条原理的可能性(理性力学学派的基本纲领)。

       无论是传统的演绎体系、还是传统的归纳体系,其共同点在于:科学能归结为少数几条原理;而理性力学代表的观点则是:对某类唯象性(具体学科)现象归结为少数几条原理是可行的,而把一切现象归结为少数几条原理则是不可行的。

       在自然哲学上,这三种观点长期以来是混合的。一个研究人员可能在某个时期持一种观点,而在另一个时期持另外一种观点。

      

       一般地说,归纳方向的研究工作是不令人看好的,尤其是中青年人。但是,老年人则难免热衷于归纳方向的研究工作。

       事实上,归纳方向的研究工作是产生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比如,理论上,光钎是不能在低成本上被制造出来的(70-80年代反对光钎的主要论据),但是,后来工业化了。再比如,一切宏观电磁场现象都能用麦克斯韦方程描述(否定超导的论据),但是描述超导的纶顿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明显的有区别。

       面对学术创新,演绎体系研究人员修订其演绎方案;归纳方向的研究者则忙于建立新的原理。对演绎体系研究人员而言,能把新的具体原理吸收进去就是科学进步(创新);而对归纳方向的研究者,能由唯象建立具体原理就是科学进步(创新)。

       因而,对创新本身,无论观点为何,大家是有共同点的。但是,这种共同点只不过是在水落石出时才能达成,而在此前,则是各不相让。

 

       我国的科学创新很少的核心问题在于:在原理性归纳方向的研究工作不仅是人少、水平低,而且无论是在论文出版、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是接近空白。

       在传统的演绎体系上尽管是人多势众,经费充足,也的确产生对新原理的需求,但是对某些原理给出有力的支持或否定的研究工作则很少(就是有可能也不敢说,或论文登不出来)。因而,对学术创新并不给出间接的推动力。

       既无直接动力,也无间接的推动力,学术创新只能是沦为空谈。这是我国面临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不知天高地厚的、伪装成归纳方向的所谓研究工作则正在学术创新的旗号下广泛开展,因而,也给原理性归纳方向的研究工作代来负面的影响。

       因而,学术创新一词,在今后的某个时期将是贬义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549442.html

上一篇:科学上创新的难点在于系统性论述的建立和发表
下一篇:局部运动与整体运动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0 戴德昌 刘洋 刘钢 李双双 吕洪波 张玉秀 曾杰 安海龙 马德义 熊伟 李汝资 张子柯 孙宝玺 茹永新 高建国 yangtingfe Majorite zzjtcm lixuke2005 dunkelbl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