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被长期忽视的:学科的体系性建设

已有 3281 次阅读 2011-8-12 09: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学者就谈到,我国科技队伍的弱点是缺乏学科的体系性建设。这不仅是在大企业如此,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如此。

       初期,各大企业因为技术更新的需要,力图通过人员调入来建立本企业的基本技术队伍。搞了一个学科带头人制度设计,搞重点培养。这在上世纪80-90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好景不长,在各大企业把科研经费移交给“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管理后,各大企业也就把技术更新所组建的基本技术队伍在实质上解散了(以科技处撤消为标志)。科研也就成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职能了。

这给大企业带来的好处是:一批由原基本技术队伍转岗过来的生产管理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改变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这种成功性的经验一直被看好,直到等峰造极的大规摸提拔“博士”官员。

但是,给大企业带来的长期性损害则是隐蔽的:基本技术队伍的分散化和内部分裂化,以及技术性决策和日常管理决策的边界消失。行政领导=技术领导的公式在实际上建立了。

给国家宏观结构的影响是:科研成为与企业无关的、单纯的由科研单位和高校去完成的事情。但是,单纯的由科研单位和高校完成的所谓“成果”先天性的与企业无关,而即便是有关,企业也必须完成后续的生产性开发。由于大多数企业的高水平基本技术队伍不存在,因而,生产性开发也转移给了科研单位和高校。

这时,大的矛盾爆发了:企业的目标是“产品”,而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目标是“论文”、“奖”。

其后果正是目前的困境。

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目标是“论文”、“奖”以后,学科建设也就荡然无存。尽管一直在喊:加强学科建设,但是搞的是以“论文”、“奖”为目标的“学科建设”。

这种后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反应到本科教学上来,而历经20年的演化,局面是令人震惊的。

因而,我国高校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学科队伍的体系性建设及学科本身内在(内涵)的体系性建设。

在这个基础上的:企业的基本技术队伍的建设。

如果是做这件事情,一个无法隐盖的问题也就爆露出来了:基础科学队伍的七零八落和现有学科队伍的基础科学素质低下。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学科的体系性的积弱才会被学界所震惊。

 

相关背景参见: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784.shtm教育“国标”:大学还是工厂(《科学时报》 (2011-08-12 B3 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474370.html

上一篇:科学创新大有颠倒乾坤之势
下一篇:由行业联盟,到行业许可证,到资格证,还要到那?
收藏 IP: 60.6.117.*| 热度|

6 武夷山 刘立 朱桂海 理论思维 wgq3867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