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社会给人留下的一个思维定势是“认可”。尤其是“官方”的认可。
在这种思维定势中,“认可”=“正确”。
而,“大官”的认可》“小官”的认可。
目前,在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中,把这个思维定势用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正确与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无论其个人出身背景为何,也无论是出于外部的压迫还是内心的渴望,如果把“认可和不认可”作为评价自身研究工作的标尺,而放弃了“实证性”的标准,那么,他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价值也就基本上结束了。
一个建立在“实证性”的标准上的理论是科学界认可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认可的。
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无论如何标榜),如果得不到“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科学界是不会认同其科学性的。
我国科学界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多人以“认可和不认可”来替代“实征性”的检验和支持。
这样,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可以投机的领地。
如果以多才多艺的手段获得“认可”,尤其是官方的认可,就是“研究成果”的正确(重大成就)性的证据。
因而,同样的道理,论文发表(经过专家评审)也是“研究成果”的正确性的证据。
以此为基础,职称评定、各种“学术”称号的标准也就被界定了。
其后果是产量很大,科学价值不大。
由于名不副实,很多人就不服气,由此又促进了各种各样的“认可”版本。
一部分人(如网上说的民科)把追求“认可”作为“科学研究”的目标也就不奇怪了。
长期的这种思维定势已经造成了我国科学界的无所作为。而在这个大背景下,用“认可和不认可”来界定什么样的人是“民科”,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人们乐意抛弃“实征性”呢?最大的好处是:我想咋想就咋想。
因为要达成“实征性”,我们就必须用自然规律来求证,这是何等的艰难!
因而,以“认可和不认可”来替代“实征性”的检验和支持就是在科学研究上的投机行为。
而,这种投机行为的成败正是目前我国学界的很多人引以为个人成败的标准。
其直接的后果是:自然科学研究=投机取巧。
其长期的后果是:自然科学领域上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急剧扩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