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学术批评: 锋利的双刃剑

已有 3877 次阅读 2010-11-24 18: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网上有一篇新闻稿“访王宁黄安年董琨:让学术批评回归健康理性”。该文的副标题为:“一要有坚持精神;二要有积极态度;三要有健康学术讨论方式”。

       并且。我还注意到文科背景的论学术批评的文章比较多。大有呼唤引进学术批评的意向性。

 

       对此,在自然科学基础性学科领域,我是坚决反对呼唤引进学术批评的。事实上,舍弃必修之业,而妄加指责、妄加评论的人、言论、文章已经是太多太多了。

 

       在自然科学基础性学科领域,学术批评在文献上比比皆是。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基础性学科期刊上这点是很不明显的。

 

       这类批评是很隐蔽的,一般地说,会在文章的引言部分中做一个大概的勾画,而在文中主题论述中给出明显的对照性来达成批判的目的。

 

       这类批评的确是学术性的。

 

       问题在于我国学术界多数人限于学术水平的限制,也受到学术视角的限制,对此基本上是缺乏感觉。

 

       缺乏感觉的明显标志就是把某几个作者的首字母作为XXX理论的代表,由完全肯定它来作为引言,在文中经过眼花缭乱的引证、声称、断言等论述方式,力图证明XXX理论的正确性或伟大意义,以此为基础排斥其它理论。

       这类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技巧”早在20多年前就是我国学术界私下流传的“秘方”。

 

       在用论文发表数量来评价学术水平“高低”及用于“职称评定”的长期实践后,上述风格的论文,以及由它衍生的直接造假、抄袭等论文才成为我国学术界出版论文的主体。

 

       也就是说,就我国发表论文的主体而言,学术批评性已经荡然无存。

 

       但是,以这一现象为由而公然的为学术批评而引入学术批评的作法是危害性的。它只不过是造成学术界的分崩离析,最终结局是个大笑料,并可能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批评完全消灭而成为学术上的“一言堂”。

 

       目前,我国学术上的“一言堂”现象已经很明显了,人为的引入学术批评只会把它推向极端。

 

       为何这样看?现实情况如此。

 

       如果学术水平不高、学术视角不广的大众来搞学术批评,则“引经据典”式批评性文章会是压倒一切的。文革期间的“批孔”文章就是这类文章的典范。

 

       我国学术界的根本出路在于:在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视角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而形成具体的科研工作结果,并以此为根据来进行以发表论文为载体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批评。

 

       这条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是,因为此类原因而妄想通过其它途径来达到振兴我国学术水平的目的,尽管能大快人心,却是其结果必然是与目标背道而驰。

 

       事实上,学术水平的限制,也受到学术视角的限制使多数人根本上看不到学术上的本质问题。因而,不是去号召这批人发起学术批评,而是应当让他们闭关自守,少咋咋乎乎。

 

       自然科学基础性学科在一国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

 

       探索其规律性,可能是找窍门的必经之地。

 

       舍弃必修之业,而妄加指责、妄加评论的人、言论、文章已经是太多太多了。因此,在自然科学基础性学科领域,我是坚决反对人为的引入学术批评的。

 

      

       最近10多年,我是体会到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海洋”的广博了。人为的引入学术批评只不过是在这个海洋上再造“波涛”而已。

 

       但是,这会淹没很多人的。

 

       我考虑的是,如何造一条在“信息海洋”上航行的快艇,到我想去的地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387092.html

上一篇:对科学研究的不同理解
下一篇:科研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收藏 IP: .*| 热度|

1 赫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