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回顾(3)

已有 3738 次阅读 2009-12-30 01:1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过去的多年里,尽管论文评价的量化体系被批来批去,但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是:这一体系在修复来修改去后还将使用。

       论文是科学交流的基本媒介。如果没有了最起码的论文发表过程,如何交流呢?回到口头交流的时代去吗?

       具体性的论文造假不能成为否定普遍性发表论文的论据。我国提倡普遍性发表论文本身并无不妥。具体性的论文造假源于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的等级等形式性内容的评价来取代对论文本质性内容的评价。这有二个原因:1)不懂,不好评价;2)走形式性评价快、简简单单;而论文本质性内容的评价则困难重重。

       如果要由形式主义的评价过渡为本质性内容的评价,则取决于是否存在一大批有能力正确评价论文本质性内容的科技队伍。这是完成过渡的物质条件。

       由这点来看,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现实性。

       反证如下。如果我国存在一大批有能力正确评价论文本质性内容的科技队伍,则国内科技刊物的登出论文应是有本质性内容的。而在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基础上,出现创新性的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一事件没有出现。

       可以反驳说,好的论文都流向国外了。这是无知者的辩护。事实上。无论那国,一篇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都很难有追随者。因而,作者的优先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是作者认为能够得到知音者(读者和编辑部)的期刊。如果作者的身边(国内同行)有一批知音者,则作者最优先的选择就是发表给他们看,即便是非正式出版。

       熟悉我国科技界现状的人很快就能得到结论:一篇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在我国是很难发表的。因为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必定是与普遍性接受的观点有某种冲突的。至于知音,则几不可求。即便是发表了,在群起而攻之后,作者也是灰心丧气。试问,这类论文能不外流吗?

       国外就是桃花园?不是。在国外,情景依旧。只不过是层次高点而已。其直接的证据就是网络论文站的普遍推行。通过扩大出版能力来缓解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发表难的文题。

       但是,开闸放水的后果是: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几乎难有读者。

       这样,就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我们,同时也是全球科学界,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是:科学交流基本媒介的效能问题。如果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不能被广泛交流,则科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当前的现实情况。

       因而,我国能否成为科技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被广泛交流”的机制和媒介。

       显然,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的等级等形式性内容来评价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因而,无论有多大困难,必须尽快转到论文本质性内容的评价上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被广泛交流”的机制和媒介。

       我国提倡的提高论文质量的提法是很空泛的。这种提法对一般性、应用性论文是有效的,但对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依然是灾难性的。

       事实上,我国有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大概是占全球的3%。多以英文发表,而国内发表的则很少。

       另一个更可怕的数据是:到底我国科技界人均读过多少篇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到底我国出版界出版了多少创新性的、有本质性内容的论文?

       值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感到一蹶不振。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回顾就此打住。

       新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82438.html

上一篇:物质运动概念的表达方式
下一篇:科学资源的浪费更为可怕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