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简单的例子是,对于坚信可以发明永动机的研究者而言,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判决就是大敌。而出于对于热力学定律的信任,社会并不会把“永动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产业)。不服热力学判决者总是存在的,但是,他们制造“永动机”的努力总是失败的。
这个例子好理解,因为热力学常识已经普及到高中课程中。
对于人们热议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少文章大谈各类解决方案。为何转化率低?
首当其冲的是企业(或投资者)对于科研成果科学性的判断。没有判断能力的企业原则上是回避转化的。
而有能力判断的企业则很难发现具有切实的科学性的研究成果。
客观而言,这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最根本的原因。
虽然现在采用论文评价标准来界定科研成果水平,或者是科研项目鉴定结论来作为成果评价依据。但是,就企业方(投资方)而言,在对于科研成果的科学性获得足够的信任以前,转化工作是不能启动的。
这就引出两个问题:1)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由谁来判断?2)如何判断?
企业(或投资者)为了自身利益,一般会作出独立判断(借助于他们信任的科学家,或是研究机构)。由于这是企业的弱项,因此,就社会性而言,这类判断应该是由科学界来做的。
如果科学界本身不做出判断呢(不啃声)?那么,必然的,中小企业(没有判断能力的企业)就要回避所谓的科研成果转化。
如果科学界被迫作出判断呢?那就需要进行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就是“把关的理论研究”。
把关的理论研究无疑的会把很多的研究成果判决为“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这种行为显然的是不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如果把这种把关的研究撇开,我们就获得了研究上自由。在没有普遍理论的约束下,我们无疑的会快速的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科学在其前进的历程中,总是使用一般理论排除那类没有科学性的研究成果。把关的理论研究始终是居于科学进展的中心地位。
总结以上讨论,结论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把关的理论研究,从而企业(投资者)对于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没有信任感。
学界回避把关的研究的最为基本的表现就是:没有(不接受)学术上的批判性意见。更没有主动的进行把关的理论研究的想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