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研与教学中的逆淘汰正被终止 精选

已有 11687 次阅读 2018-1-12 10:5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哲学逻辑上,逆淘汰正被终止等价于逆淘汰进入最后的疯狂阶段。

       科研中的逆淘汰指的是:长期(暂定义为10年)从事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者,由于取得显性进展缓慢,或是没有取得显性进展,在各类考核中长期落后而淘汰。

       教学中的逆淘汰指的是:以抽象(基础)理论性的学科内容为主的课程,由于学生学习理解上的巨大困难,以及教师必须花大量精力在本质上把握学科理论形成逻辑演绎性的讲稿,成为教师不愿讲、学生不愿选的课程,从而在长期的课程(或列入选修课)调整中被淘汰。

       这两类现象是发生在学术界的。而且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它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科学理论创建和技术研发上的困难和无所作为。

       人们早就认识到此类问题,但是由此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令人深思的。

       一般而言,中青年学者感叹的是缺乏学术上的大师,其隐含的思维是紧跟在走向成功道路上的大师,从而获得发表论文和取得进展的机会,由此在各类考核中胜出。

       而偏老年的学者,尤其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学者,则是感叹学术界和教学中对于基础科学理论,尤其是抽象理论的普遍轻视,以及学界在整体上表现出的学术落后,从而指点江山,大谈理论问题(一般这是片面的,中青年学者不买账)。

       对于出现这种格局,有两类观点:(1)由于数字化革命,大量的新内容必须重头学习,或是加入教学体系,从而必然牺牲抽象理论学习。科研的重心是本学科加入数字化革命,力争学科内容的新成果(泛称为学科爆炸)。

2)由于数字化革命而出现学科内容爆炸,要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学科基本内容,必须在统一(抽象)的理论观点下重新对学科本质理论进行归纳或更新,例如,由原来的解析求解为主而转换为对学科基本规律的数学演绎和建立可计算化的各类算法;用其它基础理论学科的进展来更新学科的抽象理论基础;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寻求(获取)学科的本质性进步。从而,教科书必须大量的改写(一般表现为讲稿,10年后成为教科书)。

       我国学界基本上把力量集中在(1)类观点下,从而持(2)类观点的学者基本上被淘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界对国外(2)类观点的研究是热情跟踪的。

       只是在最近10年,学界才意识到持(2)类观点而展开的研究和教学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科技进步的最大阻力。

实质性的逆淘汰在时间上可以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此后20年由局部演化为全局。

       现在我们实际上面对的是30年持续逆淘汰后的基本格局。可以归结为:在很多学科中,学科基础理论为何?如何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如何设计一个能保证学生学到(学好)学科基础理论的课程体系?等问题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如果仔细的阅读19大报告,可以感觉到两点:一是强调(2)类观点下的科研和教学,由跟踪转化为独力自主;二是强调由社会需求(工业需求)来调整未来的(1)类研究的学科内容爆炸方向。

       因此,可以认为科研与教学中的逆淘汰在19大以后,将在本质上被逐步终止。而对于(2)类观点研究的重视是力争走在世纪前列。故,在宏观上,19大意味着我国科学春天的到来。当然,这个转折期大概为10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094475.html

上一篇:高分子溶液爬杆效应-直觉与理性
下一篇:20世纪数字化革命与21世纪几何代数革命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23 张骥 王庆浩 李毅伟 尤明庆 陈楷翰 周健 汤茂林 武夷山 李健 王从彦 吕洪波 黄永义 李东风 柳文山 姚伟 张云 晏成和 刘浔江 彭真明 徐勇刚 姬扬 刘全生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