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陈年往事:连哄带压的科研

已有 2890 次阅读 2016-9-10 10:2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改革开放之初,本科毕业生的主流观点是把工作做好就行。当时各单位热爱“科研成果”,希望年青的科技人员参与,但是又看不上他们的水平。

       很快的,“高水平科研项目”被置于重要地位,老的研究人员较真,提出这不行那不行,没有信心,领导们就开始设计:交给年青人干。

       没有多少实际经验的半学者害怕干,那就要:1)说有这个那个好处,就象哄小孩;2)管你乐意不乐意,具体研究课题就是它了(把课题压下来)。这是计划式科研的基本模式。

       这个阶段可称为:被动的科研(由上而下的科研)。

       没几年,职称评审与从事科研项目或发表论文有密切的联系。此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由上而下的科研,由下而上的科研,并行存在。其特点是:1)利益诱导;2)课题是下压加上诱导。

       再往后,就是:取消科技处。科研退出企业。在这个背景下,论文与职称的因果关系就是唯一的了。

       与企业撤销科技处对应,高校设立科研处。从而,科研由企业为主转移为以高校为主。所以,高校的职称就是与科研项目+论文挂勾。

       初期,高校老师普遍的以教学任务重,没条件高科研而缺乏积极性,也缺乏信心。这就出现了:奖励或破格升职称的办法。

       高校论文多了,就出现水平一说。SCIEI 作为水平的参考标准,就以诱导性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校间的比较就使得个校“下压”SCIEI数量。

       现在基本演化为:1)对个人,利益诱导,目标是:科研项目+论文;2)高校,下压各类数量指标。

       因此,总结30多年来的科研,基本规律就是:连哄带压。

       习惯成自然。有何种客观存在就会产生何种意识。

       结果是:1)为何抄袭或造假?没办法,必须有论文。2)为何老发几乎没有价值的论文?没办法,凑够数量。3)为何总是第一作者?放在后面不算那。4)为何不研究学科基本问题?太难了,发不了论文。5)为何没有科研项目就不算科研?科研评奖的条件就是有科研立项和结题验收的材料。

       现在开始进入新时期,基本特点是:1)停止科研鉴定,交由第3方。2)治理学术不端。3)算ESI4)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不再玩科研平台建设)。

       宏观上,是改变前30年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但是,意识的改变取决于客观的存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惯性,意识的惯性,还在起主要作用。

       基本的改变是:1)由对个人的小利益诱导,改为大利益诱导(不设上限)。2)由压数量指标等,改为:压解决实际问题(或理论创新)。

       由此可以判断,宏观上,我国基本上理顺了科研的导向问题。

       同样可以判断的是,在局部的具体小单位,连哄带压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在宏观上,基本上与真实意义上的科研接轨。

       所以,西方看好中国的科研是基于未来的走向趋势。

       但是,能否实际的走出来则是有待观查的实践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002038.html

上一篇:陈年往事:学术争论(1)
下一篇:陈年往事:学术争论(2)(我国地质学上的争论)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5 姬扬 赵建民 tm66jjbj ep4h taosh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