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高绪仁膝肩髋关节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XurenKnee 膝肩髋关节关节镜、关节置换、截骨矫形方向专攻

博文

跟痛症(跟骨骨刺、跖腱膜炎)的微创手术治疗

已有 10802 次阅读 2013-7-6 23:00 |个人分类:足踝损伤与疾病|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骨科, 关节镜微创手术, 跟骨骨折, 跟痛症, 跖筋膜炎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俗称“跟骨骨刺”。是以足跟底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症候群。跟痛症在骨科门诊很常见。跟痛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拍摄跟骨侧位X片可见跟骨底侧形成一骨刺。


  上图: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徐州二院骨科)运动损伤关节镜专家高绪仁大夫的跟痛症(跟骨骨刺、跖筋膜炎)患者跟骨侧位X片。


    跟痛症以持续性、渐进性足跟底痛为主要表现。以单侧发病多见,少数为双侧。病初多为隐痛,行走或站立久时发病,休息后可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出现休息痛和夜间痛,严重者行走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

    跟痛症只是一个总称,其病因、病理、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确认跟痛症首先必须排除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骺炎、骨结核、骨肿瘤等跟骨疾病,其一般特点是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较多,体型多比较肥胖,多无明显外伤史等。病因学可能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跟骨骨刺。骨刺即退变性骨赘,多在跟骨的跖侧负重面跟骨结节附近,x线片上多呈鸟嘴样外观。跟骨骨赘形成后,可对邻近的局部软组织造成压迫及磨损,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导致疼痛。局部多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2)跖腱膜炎。跖腱膜是足底的重要结构,对维持正常足弓有重要意义。跖腱膜也是生物力学负荷比较大的组织结构。跖筋膜起自跟骨结节内侧浅层,正常步态行走,跖筋膜受到2种牵伸力量,使之异常紧张:①体重下压,纵弓下沉,跖筋膜被牵伸,跖筋膜附着点承受相当大力量。②  跖趾天节在行走时的背伸动作。牵抻跖筋膜,长期积累性持续牵拉,特别是在肥胖、运动劳损等情况下,容易产生无菌性慢性炎症损伤,轻微撕裂,致滑囊炎或纤维组织炎,造成疼痛。跖腱膜的跟骨附着点处常为明显的压痛点。(3)足底滑囊炎。跖腱膜止点处可形成滑囊,长期的力学负荷也会逐渐导致滑囊炎,无菌性炎症的产生而诱发跟痛,这种情况下跟部压痛点主要在跟骨跖侧。(3)足底脂肪垫炎。足跟底部有厚厚的脂肪垫,对足跟底部有缓冲震荡等保护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的力学负荷也会逐渐导致脂肪垫的退变,无菌性炎症的产生而诱发跟痛。这种情况下足跟部压痛点主要在跟骨跖侧。(4)跟骨高压症。一般认为跟骨内静脉淤滞是引起跟骨高压的主要原因。跟骨内高压可能是跟骨内静脉回流障碍而淤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间质水肿造成的。跟骨内高压所致的跟痛症,患者跟骨多无固定的压痛点,疼痛及压痛可比较广泛,定位困难,疼痛症状可在抬高患肢后有不同程度的缓解。X线片示跟骨一般无明显突出的骨赘。但并不局限诊断跟痛症必须符合两个前提:一是病因为劳损或退变所致,二是以长期慢性足跟部疼痛为主症。


    多数患者可通过休息、使用防护鞋垫、理疗、消炎镇痛类药物及局部封闭等方法使症状缓解,但有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效果差,症状反复,症状无缓解甚至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生活,需考虑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跟痛症时,对跟骨骨赘我们要求尽最彻底切除,并行跟骨钻孔减压,切断内侧1/4跖腱膜,既消除了病因又保持了跖腱膜的相对完整,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随着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跟痛症,逐步为广大患者所推崇。

 


参考文献:1、《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 刘成龙

        2、《顽固性跟痛症手术方法选择》陈聚伍

        3、《跟痛症的解剖与临床微创治疗初步研究》 陈青

        4、《小切口磨削法去除跟骨刺》 金成万

        5、《顽固性跟痛症的分型手术治疗》 潘亚林

        6、《Foot and ankle arthroscopy 实用足踝关节镜学》 James F.Guhl 刘玉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705939.html

上一篇: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
下一篇:2013江苏徐州暑期骨科运动损伤关节镜夏令营活动开启
收藏 IP: 122.96.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