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教学: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精选

已有 29103 次阅读 2014-9-12 09:36 |个人分类:教学闲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时间, 老师

前天是教师节,原以为会继续中秋的冷清,没想到学生们陆续以各种方式给我一些祝福,办公室也立马多了不少的盒子,很高兴。其中有些同学跟我谈起了近几年的发展,有些感慨。我也想起他们在学期间的种种经历,我的一些苦口婆心,一些一声叹息。最后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可跨越的,我们尽管可能希望立刻得到更好的结局,事实上,很多学生要走的弯路必须去走,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明知道前面是弯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希望劝说,说服,最终证明效果很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还会继续走他自己的弯路。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的简单思考也许有些参考价值。

一、阅历的差别导致学生注定有很多东西还理解不了;

 老师和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智力上差异最小,甚至可能学生的智力超过老师,但是阅历和对社会的理解不是智力所能弥补。老师阅读的东西可能也比学生要多,思考的东西也可能要多,理解的东西也可能要多。这种需要多年积累才能得到的认识不是学生们一下子就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他们需要时间去增加阅历和理解。

  某学生,在读期间很刻苦,基础也很好,毕业前在影响因子大于2的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刚到三年就要毕业。那年正好我的留所指标不足,所以建议他到第四年毕业,一方面很有希望多发两篇高水平文章,争取一个科学院优秀毕业生,这个荣誉对于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是比较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我可以在第二年争取一个指标让他留在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相关研究。跟他交流了几次之后,他坚决要求按时毕业。毕业也行,我建议他找个合适的工作,他说要去一个大型国企在他家乡省会的分部。我跟他说,据我了解,那个单位尤其是那个具体部门不会有适合他的技术研究开发,尽管待遇很好,但是这个部门本身有诸多潜规则。他听不进去,毅然前往。中间三年没有任何联系。这个教师节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第二年就离开了那个待遇不错的单位,回到了原先本科毕业的大学做博后。后由于经济原因,去一所外面的大学做访问,挣了些访问费用。中间三年转了一个方向,娶妻生子,用挣来的钱买了一个房子。现在终于成为一所大学的正式老师,希望进一步做长期规划。其中也可能包括读博时期间从事的研究方向。

  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他至少走了两个弯路,一次是不该去一个看似待遇不错的单位,实际上不适合他,一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挥霍的时间。重启炉灶的新方向也不容易做,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平台,这算是第二个弯路。从他目前所处的科研平台来看,肯定不如留在研究所更有前途。当然,他也是有所收获的,老婆孩子房子解决了,也算是人生的几个重要的任务有了着落。另外,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了,语言中已经不见当年的满满自信,也有了些走过一段路的感悟和沧桑。

 这几年研究生毕业就业压力大,类似这个学生一样,不顾一切去一些看似待遇不错的单位的错位追求的学生不在少数。我对有些同学的这种选择甚为惋惜。遇到一个能够做点科研的同学不容易,能够有条件有资格做科研的人并不是到处都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可能就从此失去了人生继续努力向上(当然不能说做那些工作就不是上进)的机会。尽管在他们就业上我不断地和他们讨论,但是效果很差,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父母和周围同学的建议。但是现实到底什么样,跟谁的建议是没有关系的,等到他们过了几年回头思考,很多答案将完全不同。

二、老师的权威不足以让学生信服;

  中国过去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个威权社会,人很习惯的崇拜权威,听从权威的意见。但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眼中的权威,尤其是当老师自己还不是人所共知的所谓大牛的时候,学生往往对老师的判断充满不信任,有时候甚至到了没有理由的不信任。这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掩盖了这些学生的眼光,他们往往不能用自己的心灵进行独立的思考,大多数时候求助于外部的权威。我本身就是个比较另类的老师,既不是那种稳重型的学究,也不是那种左右逢源的社交能手。尽管我喜欢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在学生看来大多数是书生意气,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喜欢用结果来评价一个道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随处可见。但是时间终将能够证明一些东西,尤其是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思考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有时候,看到学生不相信的眼神,我就想到传教士,那些传教士在传教的时候,遇到的肯定有更多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传教的热情。正如一个虔诚的传教士所说,他的一生能够让一个人听懂了他的传教,并得到了启发,他就心满意足。我后来终于变得平和,也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对于学生,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权威,包括老师的意见也不要轻信,但是要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而不是拿来他人的结论。不管他们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不断的种下独立思考的种子,迟早有一天会发芽

三、眼界的差别导致学生不足以理解;

 中国的工科学生身上积累了大量的技能,但是对于科学技能之外的知识接受的很少,也很少去主动思考,于是他们的眼中就只有那个小小的世界。眼界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的选择关键时刻,一个人的眼界就显得异常重要。但是眼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训练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还只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同一个道理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人身上,需要有不同的结论。对于未知的前景,不站在更好的高处,是无法判断诸多道路的合理性。这种灵活而又不好捉摸的东西就是人的眼界所决定的。这些学生自身的综合修养决定了他的眼界的高低。而眼界的高低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选择正确,他们会走的更加顺利,也能走的更远,或许社会就多了一个杰出人才,否则可能只是增加了一个白领工人。但是时间会告诉这些学生,眼界很重要。

四、社会集体意识的力量大过老师的权威

  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不同的年代,学生的整体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虽然一方面能够证明不同年代所提供的机会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证明,大多数同学的选择充满了非自我特性。所谓非自我就是看似自由选择的,实际上是社会集体力量推着他们前进。在很多情况下,老师的一些看似高瞻远瞩的判断,抵抗不了社会共同的意识。这些社会共同的意识包括父母的期待,社会的潮流等,学生们更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不敢相信老师一种不同流俗的判断,因为这些不同流俗看起来似乎社会风险比较高,而他们不愿意冒这些风险。但是历史会证明,大多数人的选择终归是个平庸的选择,最终使得大部分人不能超越自我,成为创造历史的人,而只能成为平庸的人。年轻本来一种资本,但是不恰当的投资可能并不能带来应有的收益,甚至糟糕的选择会带来投资失败。

 社会逐渐走向多元化,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不能改变一个基本的需求,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需要更多能够驾驭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成批量的产出一些可有可无的自食其力的人。很多学生即便是成为了优秀的毕业生,但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际上还是个很大的难题,在这道考题上面,不见得很多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时间来检验之前的判断。但是过长的检验时间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的机会。如何让自己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并不是很容易看的清楚的问题,但是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同学准备的非常不足,往往都是匆匆的做出决定,其结果有时候就很可能充满遗憾。

 后记:我跟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谈过一些想法,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有些未必正确。但是希望这些同学都能认真的生活,而不是沉入茫茫社会,失去了自我。那我就为他们而惋惜,他们中间有些人至少在某一个时期内曾经是非常有希望的。很多同学还走在自我验证的道路上,我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够幸福。

silong.peng@ia.ac.cn

2014.09.12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827076.html

上一篇:国家自然基金上会评审若干情况介绍
下一篇:生活:恶人是如何产生的与人性的逆向恶化
收藏 IP: 159.226.181.*| 热度|

82 张海霞 朱朝东 周健 许培扬 唐凌峰 王军军 李志俊 许方杰 马耀基 李慧锋 陈飞 江正瑾 赵鹏 王春艳 李岩 徐志刚 康建 王善勇 陈志勇 鲍海飞 孙长庆 马建敏 陈志刚 张大林 彭真明 郭胜锋 靳强 吴斌 科学出版社 李岩 李万峰 徐锋 姚远程 王红磊 李宇斌 徐旭东 袁海涛 任清勇 杨晓慧 王东源 高敏 张忆文 彭波 姚小鸥 王林平 吕洪波 魏塬 李斐 张文增 王敏 陈理 张骥 毛秀光 徐世文 唐小卿 邹慧辉 文克玲 张星元 何凌云 董侠 刘全慧 赵序茅 武夷山 邱嘉文 刘鹏飞 闫尊强 王宏君 彭文屹 王文惠 贺海龙 申文杰 ybyb3929 wangqinling zhouguanghui yxlong2000 biofans zhhlei htli sleuth yewen dengdaifeixiang monkey196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