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迎接一个“资源”稀缺的年代 精选

已有 14395 次阅读 2014-8-5 10:20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时代, 资源稀缺

我们做为科研共同体的一个普通成员,尽管大部分时间埋头于自己的课题和小方向,但是还应该看看中国科研发展的阶段情况,以此作为自己的科研的指导,防止出现遇到了很多困难,还带着很多的委屈,甚至可能还会因此浪费大量的时间。我认为我们国家正在进入科学研究的新阶段,认清新阶段的需求和特点,有助于我们调整自己的定位,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甚至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比较成规模并且范围广泛的科学研究体系,经历了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现在正进入第三个阶段。下面是我个人浅浅的思考。

第一个阶段称为起步阶段,是从77年恢复高考到90年代中期,大约18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主要表现为,科研人员的数量缓慢增长,科研经费匮乏。是人才和资源都很稀缺的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不断进行人才积累和工业基础积累的主要阶段。中国的科研基本上还处于基本的学习和训练阶段

在人才培养上,在大多数时间内,一些文革后幸存者或者早期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导师或者带头人,这些人成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的贡献者。作为科研领域,由于我们国家历史欠账太多,有太多的科研领域空白等待填补。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科研成果被认定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客观来看,这个阶段,我们仅仅是在努力的学习和积累,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非常少见。

就拿我所学习和工作过的两个研究所来看,那时候,能够每年固定在国外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老师还是不太多见的,大多数也只能发表国内比较好的核心期刊。我们读书期间,发表数学学报和中国科学被认为是比较高的论文。

第二个阶段称为发展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到这一两年,表现为,人才大量涌现,或者大量培养,科研资源也呈现井喷。这个阶段经过第一个阶段的不断积累,出现了人才培养速度的大大提高,加上国外留学人员的大量回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急剧增加。

人才培养上,大量本土培养的学生和留学归国人员成为领导者和导师,加上国家的扩招政策,导致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增加,以至于现在每年招生数量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十倍以上。这个时代是文革人才断层急剧填补的时代。我们国家现在大多数科研岗位带头人或者领导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者引进的人才。

在科研项目上,国家投入大大增加,大的项目开始涌现。这是个群龙无首的年代,一些刚进入科研不久的人,因为历史的机遇,拿到了很大的项目。国家的各种人才计划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也是个赢者通吃的年代。很多带头人拿到了非比寻常多的大项目,得到了更多的荣誉,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在科研成果上,表现为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被发表,尽管存在大量的水分和包装的原因,但是总体来看,科研的基本层面已经过关。但是整体的科研表现依然不是非常好,大多数成果属于跟风型的成果,炒概念的多,完善的多,改进的多,原创性稀缺。大量的成果还不能为社会所用,这是跟风型科研的必然表现。

第三个阶段称为成熟阶段,按照历史的规律,从现在开始(也许从去年或者前年开始),在未来的20年内,我们国家将从一个狂飙阶段进入到一个激烈竞争阶段,这个阶段将呈现很多新的特点

人才培养方面,根据惯性定律,现有的招生架构在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速度依然是世界最快的,大量的博士硕士被推向社会,但是相应的科研岗位在固定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会发现,找个科研或者教学岗位非常困难,需要做博士后,这个和美欧的形式大体相当。同时,在人才大量填空的年代,博士毕业三年就拿到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大量的科研青椒为了一个副教授的岗位而挣扎。尽管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条件更加好,科研表现更加出色,但是他们获得更高岗位的速度将无法与他们的前辈们相比。与此同时,由于领导岗位上占满了大量不到50岁的前辈,他们也将更少有机会获得领导权力

在科学研究上,现在说填补国内空白,已经很难找到类似的科研分支,大多数领域空白已经被填上,先进水平也已经从口头上达到,因此,留给下一个阶段的科研人,只能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往靠数科研成果数量的年代也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科研成果的质量。所谓的质量无非是国际评价,社会可评价的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这个从今年国家基金的重点项目上也能看出端倪,以前的项目的主要指标就是发多少篇国际论文,现在都要加上做了什么系统,甚至有的还要加上产生多少经济或者社会效益才能让人点头。

在国家科研资源的分配上,赢者通吃的情况也会逐渐得到改变,一方面赢者通吃的结果造成了大量科研资源的浪费,因为再高明的人也不能什么都是全能的,事实已经证明,曾经是是赢者的团队很多将不能胜任国家的期望,拿不出有利于国家或者世界的成果的团队终将从既得利益集团中剔除。今年的基金评审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未来的科研资源的分配依然会有短暂的混乱,这是由既有的科研体系转向新体系的必然过程。我们现在号召企业是创新主体,可是中国的科研体系还没有真正解决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科研体系之间的有效连接,即便很多大项目名义上由企业承担,科研单位配合,但是中间的问题依然很多。在未来几年内,靠着这种名义拿到大项目的团队依然很多。但是过了这个过渡阶段之后,中国的科研或许有机会进入一个良性的竞争阶段。

在科研新阶段,总体表现是,资源总体稀缺。尽管我们国家在科研上投入加快加大,但是与已经形成的科研退伍的规模相比,还是总量稀缺,尤其是关键大项目,还是稀缺资源,而且具有国际眼光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将更加激烈。科研岗位也是稀缺的,不大容易拿到更好的科研岗位。科研奖励是稀缺的,更多人有资格参与竞争。

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不自觉的跟着社会的指挥棒在转。但是社会发展有其必然性,我们不能抱怨社会为什么这么发展,也不能指望永远都这样,社会在变革,也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作为一个个体,需要认清社会发展的脉络,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心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更好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社会前进的阻力,另一方面,社会的总体付出会更少,而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所谓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增加社会的产出。唯如此,我们才可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竞争的年代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为这个社会贡献哪怕是微薄的一点贡献

silong.peng@ia.ac.cn

2014.08.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817195.html

上一篇:也谈知识的马太效应
下一篇:技术人员创业的种种误区
收藏 IP: 159.226.181.*| 热度|

65 王荣林 曹聪 武夷山 马建敏 周高峰 周健 张骥 罗帆 杨正瓴 王善勇 胡俊峰 张庆费 姬扬 刘洋 马秀兰 黄永义 罗德海 李红莉 李喜林 赵凤光 李兵 李明阳 牛文鑫 印大中 李斌 陈新泉 刘立 张波 汪晓军 闵应骅 李宇斌 李卓亭 高友鹤 徐媛 郑永军 唐小卿 刘军胜 唐常杰 徐旭东 彭真明 李土荣 金勇 翟远征 朱高明 沈乐君 吴昊 李万峰 穆仕芳 孙峰 刘文韬 许方杰 武予清 柴栋梁 ybyb3929 fighting110 wangqinling cly85 vaccum 笑傲江湖 qzw yunmu silentyf htli chloelinger xiao12lang20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